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47章完结

第47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47章完结

三省制是中央机构的重要进步。,8!6′k?a·n^s?h?u·.¨n-e*t+秦和汉初实行丞相制,西汉末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了,变成了三公制。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祝总斌先生概括说: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发展起来,“宰相机构和秘书、咨询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为隋唐三省官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东汉尚书台权力大为上升了,但依然“文属少府”,即形式上从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尚书令只是千石之官,低于中二千石九卿。曹魏时尚书机构就正式独立出来了,并名之为“省”,其职能略同于今天的国务院。尚书令官居三品,而且列在同为三品的九卿之前。晋代尚书令已具宰相之权势,其机构不断扩张。东汉的尚书台令史不过21人,西晋则正令史达120人,书令史达130人,增加十几倍。南朝齐梁的尚书令史更达700人之多,增加了30多倍。梁代尚书令官阶是十六班(相当正二品),陈代更高居一品。由此,秦汉九卿让位于诸曹尚书。晋代出现了“九寺可并于尚书”、九卿“职无所掌者皆并”这样的论调。-g/g~d\b?o,o?k¨.!c!o*m\列曹尚书,有时五人,有时六七人,诸曹的尚书郎则在二三十人左右。大约在宋齐之间,尚书与尚书郎间形成了明确的分领关系,一位尚书领若干名尚书郎,尚书郎各有其职。这就是隋唐六部二十四司体制的直接来源,并为历代沿用而不废。六部与九卿,在政务上也变成了上承下接关系。

中书省与门下省相继而起,与尚书省共同构成隋唐三省制的前身。曹魏时尚书省发展成为国务机构之后,皇帝让中书省接替尚书省的机要秘书之任。中书监和中书令主持起草诏书,“掌机衡之任”。西晋的荀勖守中书监,后调任守尚书令,史载“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尚书令、中书监都是三品官,而且尚书令排在中书令的前面,但因中书省掌“机事”,与皇帝更密切,所以荀勖恋恋不舍。后代仍用“凤凰池”称中书省,唐人王维有句:“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中书省的官吏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中书令史。南齐的中书舍人还形成了舍人省,“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万机严秘,有如尚书外司”。陈朝“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已是一个两百多人的大机关了。

侍中本是皇帝侍从,西晋时发展为门下省,有侍中四人,还有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官职。侍中的责任是切问近对、拾遗补阙,还可以平尚书奏事,有时候竟可左右皇位继承和大臣人选。晋武帝时齐王攸不得立、张华不得相(不得为尚书令),就是侍中冯紞捣的鬼。门下省审议章奏诏命,行使“封驳”权力。尚书省上奏和皇帝下诏,都须门下省的审核签署;皇帝“敕可”的诏书草稿,先交门下审署,然后呈上皇帝再次画“可”,才能交付有司,生效执行。《文馆词林》收有南朝诏书二十九道,无一不冠以“门下”。若门下机构认为上奏或下诏有不妥之处,有权将之封还,让当事者修改重做。东晋简文帝病危,迫于桓温权势,下诏让他比照周公“居摄”;侍中王坦之接诏后即持诏入内,当着皇帝的面毁掉了那份诏书。简文帝说,我做天下之主不过碰了运气,你干嘛那么认真呢?王坦之的回答斩钉截铁:这天下是先帝传下来的,您不能一个人做主(把它让给别家)!桓玄称帝时,曾下诏允许“沙门不敬王者”,结果诏书四下,而门下启奏四上,方才勉强通过。汉代本来也有丞相封驳诏书之事,南朝的封驳,比汉代大为制度化了。

隋唐三省分工,是中书草诏、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分工明确而制衡严密。对这个精致的架构,后人多所赞扬,而它是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来的。

顺便说,对三省制度和门下省的封驳权力不能夸大,不能夸大到否定中国皇帝的专制主义性质的程度,或把它看成“贵族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