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41章完结
士人和文吏,在东汉后期,已初步呈现为两个身份性层次,州郡察举、公府征辟大抵以名士为对象。_3?叭/看`书~徃¨ +耕-鑫¢蕞¢全,魏晋以来的中正品和清浊官制度,从制度上大大强化了士、吏之分。南北朝又出现了“流外”制度。流外制度,是受九品中正制影响而来的。在中正制下,中正品二品者属于“士流”,三品以下的卑品之人为“吏门”。北魏孝文帝在九品官品之下,又设流外七品,把中正三品以下的寒人所任之官,安排在流外七品之中,称之为“小人之官”(中正品的三品到九品共七等,所以最初的流外品为七品》中正二品以上官,则留在官品九品之内,并认定九品之内“人咸君子”。官品的流内、流外之别,发源于中正品的高品、卑品之别,也就是士族与寒人之别。南朝梁武帝又创建了一种十八班制,以“班”之高下定官之高下,流内十八班专容中正二品以上官职,“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是寒微人士的任官层次。仅从技术层面看,流内流外也有区分高级文官和低级吏员的功能;不过在南北朝时,设流外是为了区分士庶。^y¢e`x,i?a′k-e·.?c!o^m¨行政等级被拦腰斩断,在士流与寒人、君子与小人之间划出了鸿沟。身处流内,不仅意味着官阶更高,还意味着门第的优越,甚至教养的优越。
王莽变法时曾恢复了周代的五等爵,一时之事而已。而西晋朝廷,又再度启用五等封爵的制度了。“五等封爵,皆录旧勋”,其封授对象,都是西晋的开国功臣及其后嗣,实际就是一次政治大分赃。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形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其食邑总户数多达50多万户。相形之下,司马氏诸王的封户约是57万,可见士族与皇族在瓜分权益上,平分秋色。东晋初又有一批新出门户获封五等爵,加上西晋已有旧封者,就构成江左门阀的基本队伍。东晋初拥有封爵者的49人中,只有13人为南士,又反映出了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的利益分配。此外,汉代的常设将军只有八号,魏晋时将军发展到一百多号,并由军职发展为军阶——其功能类似今天的军衔。不仅武官,而且文职也经常用军号标志位阶。
秦汉的等级序列只有爵级和禄秩,而世入魏晋,各种位阶迅速繁复起来,变得叠床架屋了。中正品,清浊官、散官,加号,封爵,将军号…。_鑫_丸/本¢神,栈+ -首*发`这些位阶所发挥的,主要是品位功能,即,用以安排官僚个人的资格、薪俸、特权和礼遇,而不是安排职位等级。汉代禄秩总体上说职位的等级,属于“职位分等”。“职位分等”类型的文官等级,是“以事为中心”的。而魏晋以降,官僚等级制的高度品位化了,转向“品位分等”,这种分等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认为,在身份被制度化了的时候,它就将体现为个人的品位;在传统中国,品位性安排的在官僚等级制中的份量,与官员的特权化、身份化、自主性和贵族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原因盖在于此。赘言之,中古官阶体制的“品位化”,其原因在于中古官僚阶级的身份化和士族化。
官僚的身份化和士族化,还导致了国家教育体制的变化。汉代的太学,可以说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精神,入学无身份限制,所以容纳了很多贫寒学子。有些穷学生还要靠“勤工俭学”为生,替有钱的学生做饭或外出打工。但西晋的国家学校就身份化了,太学之外另设有国子学,国子学、太学二学并立。东晋南朝,太学进一步衰落,一般只设国子一学。“国子”一词出自周代,指“国之子弟”,即贵族子弟。西晋的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官的子弟,南朝“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皇帝的兴学诏书中,往往有“博延胄子”、“广延国胄”之辞。周代“学在官府”,战国秦汉“学下民间”,魏晋南北朝转而“学在家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