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6章完结
王莽的信念是“制定则天下自平”,其“制礼作乐”的改革举措,几乎都是汉儒的一向呼吁,并且是以《周礼·王制》为本而花样翻新的。·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他重定三统、五德系统,以汉为黑统、为火德,以新莽为白统、为土德;依五德说而排定古帝王次序,寻访其后代,让他们奉祖先祭祀;用阴阳说确定天地郊祀之制,又立九庙以祭祖;建立明堂、辟雍,扩建太学;改革“地里”之制,以王畿为中心分天下为五部,每部各25郡,天下共计125郡,五部之外还有五域,是为蛮夷之地:按《尧典》的“十有二州”说法而设十二州,后来又根据《禹贡》改为九州;长安改名为“新室西都”,洛阳改名为“新室东都”,以合乎周朝两都之制,又大改官名爵制,设四辅、三公、四将、四少秩、四羲和等,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还创造了好多光怪陆离的官称:恢复五等爵,大封公、侯、伯、子、男;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屡次改革货币,实行“五均六筦”等经济措施。对王莽轰轰烈烈的“制礼作乐”,儒生倍觉欢欣鼓舞。¨第,一/墈¨书*蛧- !芜~错~内·容?明堂、辟雍之制千载莫明,而王莽几个月就建成了;“周礼”崩坏已久,王莽居然把它发扬光大了。文学家扬雄喜而挥毫,写成一篇《剧秦美新》盛赞王莽,说是秦朝“刮烧诗书,弛礼崩乐”;汉承秦制,依然“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而今王莽新政,“帝典阙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从孔夫子以来,儒术总算得到了一个彻底贯彻之机会,太平盛世从天而降了。
东汉初班固总结说:“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南朝的沈约亦云:“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他们都是有感于历史的奇妙:秦政、新政构成了两个极端。从纯用文吏、遵循“法治”而儒生仅为点缀的秦政,经兼用儒生文吏、“霸王道杂之”的汉政,直到充分贯彻“礼治”理想,而文吏仅为陪衬的王莽“新政”,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奇妙的两极转向。¢薪+完_夲!鉮?占+ ~首·发·王莽“新政”没比“剧秦”长命多少,新莽不久就在混乱动荡中倒台了。秦用法术,其绝对专制和专用法律的做法,与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不能完全调适;至于原始儒家的礼治追求,体现了社会道义,但同时也含有空想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王莽变法,就是早期儒家空想性和非理性因素极端膨胀的结果。秦汉律令故事,毕竟是战国秦汉间法家和文吏数百年政治建设的结晶,其中蕴涵的理性行政传统,已成为帝国体制的生存基础。王莽全盘抛弃秦汉法制,全力推行“乌托邦”式的变法改制,其失败乃势所必然。
三、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王莽“奉天法古”的改制失败,标志着汉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秦用法术,汉初用黄老,汉武帝、汉宣帝“霸王道杂之”,直到全力贯彻儒术的王莽“新政”,其间各种政治学说此起彼伏,王朝意识形态显示了大幅度的动荡摇摆。但在王莽变法失败后,这不同方向的歧异摇摆,就开始显示出它合力的指向、接近于它的初步归宿了。
东汉初年就看到了转折的迹象。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事务上,从光武帝到明帝都奉行非常现实的政策。例如,废除新莽的官制和货币、精兵简政、释放奴婢、实行度田、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压抑功臣外戚和诸侯王等,有效地恢复了社会秩序和行政秩序。深入体味这些措施,不难感受到一种与王莽“新政”大不相同的现实态度和政治理性。
光武帝崇奖经术,同时又法理严察、严猛为政。史称“世祖既以吏事自婴,(明)帝尤任文法,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