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25章完结

第25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5章完结

秦末民众“苦秦久矣”,趁天下反秦,而纷纷攻杀他们所痛恨的秦之长吏。?x¨x*i.a,n?g*s+h¢u`..c+o?m\汉儒担任的地方官就不同了,他们不仅为民兴利,还倡导礼义、表彰儒生,甚至言传身教。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相争不下打官司,总是首先闭门责备自己的德教未能化民,然后才去听讼;太守许荆遇到兄弟争财之案,便以自己的教化不行,请求廷尉把自己下狱,两兄弟深深感动了,幡然悔悟了。余英时先生曾列举了众多实例,来说明儒生官僚是如何“先富后教”、同时承担起“吏”与“师”的双重责任的。在帝国行政组织和广大落后乡区之间,儒家的“礼教”,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整合功能。

按照现代社会学的观点,官僚应是具备法律、财务和文书知识的专业文官。法家所设想和秦政所倚重的文法吏,很接近于这种专业文官。然而儒家的“君子治国论”,却把拥有古典修养的士人看成是治国的首选,他们发挥着大不同于文吏的特殊功能。文吏与皇帝的结合,所造成的是刚性的专制皇权;而“士大夫政治”却塑造了另一种富有弹性的专制皇权,学者或称“儒家专制”或“父家长专制”。!精\武-小!说*王~ ′首?发\这是最能体现中国政治独特性的地方。

二、“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战国法家从“设身处地”的立场,来规划国家的兵刑钱谷事务,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其“法治”体现了一种“理性行政”精神。战国儒生就不同了,他们是文化人、思想家,自可驰骋思绪,想象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其对国家行政的理解,远不如法家深刻。汉儒的政治浪漫主义,在西汉末掀起了一个“奉天法古”巨大浪潮,迎来了王莽的复古改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变法,王莽变法则鹤立鸡群而不同凡响。它是汉代儒学的内在倾向性的一种极端化表现。

汉儒的大量参政,为帝国政治加入了新鲜因素,但“汉承秦制”,承秦而来的政治架构并未立即改变;汉家政治精神其实是“杂霸”,是“儒表法里”的。?齐~盛+暁′税?惘· ¢罪~辛′彰′节*庚?欣\哙?汉武帝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在帝国行政中却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和杜周,他们都是法律专家。汉宣帝很喜欢读法家申不害的《君臣》篇,还公然声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帝国的“指导思想”并未最终定型,因为最高统治者明言“王道”并非至高无上,我们就是要参用“霸道”。

汉儒最初主要是齐鲁的一些民间学者,他们对帝国行政本来是相当生疏的。参政后,不少儒生在努力适应实际政治,使自己官僚化。另一些儒生则不相同,他们对承秦而来的各种制度,对承秦而来的崇奉法律、重用文吏的做法,都看不上眼,觉得汉政汉制与其宏大的理想社会相去甚远,进而提出了“奉天法古”的政治诉求。“奉天”反映了汉代儒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神道化”。“天”被说成是能赏善罚恶的主宰,能用符瑞或灾异来奖惩君主。这固然有以神权压皇权的意思,但也使得神秘因素得以干扰政治。汉儒还吸收阴阳家的说法,以五德终始、三统循环说解释王朝更代,每一“德”、每一统都要跟一整套礼仪制度相配合,改朝换代了就得“法古”,就要“改制”。改制主要是针对秦制的,秦政之失被认为是秦制之过:秦制不合古礼,儒生呼吁实行经典所记载古制,把现行的祭礼、音乐、服饰、官名、祭祀、井田、货币、历法、明堂等,照礼书上记载的样子都改过来。

儒生的改制要求,与儒者的来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儒”来源于商周司掌礼乐之官,所以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