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3章完结
官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捖\本′鰰,戦/ \追*罪_芯_蟑^洁?由于官僚的“士人化”,士大夫与胥吏的分途在选官已初现端倪,而九品官品其实是加快了“士一吏”的分途趋势。九品官品所容纳的官职,最低到台省令史为止(第八九侍从,其品位意义大于职能意义,当然也列在官品之中。至于诸公及“诸位从公”者,列在第一品,汉代上公、三公没有级别的情况,由此而变。官品还遵循“同类官职以居前居后定高下”的原则。例如诸公和“诸位从公”同在第一品,然而诸公在前,“诸位从公”在后,则前者高于后者。这就是吸收了朝位的因素。魏晋南朝的禄秩与官品尚未完全一体化,等于是双轨制;但北朝弃禄秩而专用官品,俸禄发放依官品而定,禄秩和官品并轨了。
汉代的禄秩、封爵、将军号、公卿位、散官、军号等的搭配组合,本来不无错综支离;但九品官品作为一个共同尺度,把它们汇为一体,在九品官品中各得其所,相互有了明确的可比性,等级关系一清如水了。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变迁呢?这要从“职位结构”和“人员结构”两方面看。从职位结构说,战国秦汉间的剧烈变革,各种新兴官署、官职和官号大量涌现,与旧有官署、官职、官号杂揉并存,其间的指挥、从属、监管、协作关系,其职类划分和和等级认定,一时还不够精致化。*看?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全¢从人员结构说,各种新兴群体与传统势力变迁不定,其利益分割、权力分配和名位占有的方式莫衷一是。但随官僚帝国的不断进化,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各种身份、各种名号的拥有者逐渐融入“官僚阶级”的队伍,各种位阶也必然趋于一元化,采用“官本位”的尺度。作为综合性尺度的九品官品,就应运而生了。周代爵级和稍食本是一元性的;战国秦汉出现“爵一秩体制”,其基础是传统贵族政治和新生官僚政治的二元性;而随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这种二元性逐渐淡化了。
官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官僚的“士人化”,士大夫与胥吏的分途在选官已初现端倪,而九品官品其实是加快了“士一吏”的分途趋势。九品官品所容纳的官职,最低到台省令史为止(第八九品),魏晋太学的毕业生所获官资,就可以做这种九品令史之官;九品以下,就是不入流的小吏了,事实上就构成了“流外”。这就为流内士大夫与流外胥吏的区分,提供了前提。同时魏晋还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依德才高下评价士人,为吏部提供任官依据。·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除特殊情况(如宦官),流内九品文官的任用都应依据中正品。这就进一步促成了官僚的“士人化”。
第五章
儒·法与·儒吏
中国在很早期的时候就累积出了丰厚的古文化,同时又滋生了专制官僚组织的萌芽。它们的累积和发展,在战国时就孕育出了两样东西: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和任法选贤的官僚组织。承载它们的是两大群体:学士与文法吏。战国秦汉的学士儒生与文法吏的双峰并峙,是战国秦汉的主要政治景观之一,其矛盾构成了此期一条重要的政治线索;而且,这与其时的学术思想变迁,如法术、道术和儒术的关系变迁,也是缠绕纠结在一起的。
秦汉还处在帝制早期,政治文化的波动还很剧烈,相当一段时间中起伏不定。帝国政治体制之奠基,先于帝国政治文化模式之定型。秦王朝的设范立制足以垂范后世,“百代多行秦政法”;然而秦用法术,具有浓厚的“文吏政治”色彩,汉初一度实行黄老政治:直到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术的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此后儒生源源参政,与文吏并立朝廷。西汉末事情又向另一极偏转,有了王莽变法的事件。经种种波折,东汉儒法合流,儒生与文吏合流,帝国政治文化才初步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形态,确立了它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就是“外儒内法”,即:在显示、标榜的层面上,或说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尊崇儒术;同时在帝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