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甘州回鹘史 > 第11章完结

第1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甘州回鹘史第11章完结

回鹘放牧的家畜主要有马、羊、驼、牛等。·艘?嗖~暁*税*罔- `芜¨错^内?容?是制作羊在回鹘畜牧业中地位重要,肉类、奶制品是回鹘人的日常食物,羊毛则是制作粗呢、氍毹、毡毯、帐篷、织袋等各种毛织品的原料,尤以大足羊为特产,据载,“其地沙卤,有大羊而足长五寸”。[21]

回鹘畜牧业中以产马最为著名。马为主要代步工具,平日骑以放牧羊群,战时则背驮骑士驰骋疆场。马既是回鹘人的生产资料,也是回鹘人的生产果实。《唐会要》记回鹘、拔野古、同罗、仆固、思结、契苾、浑、葛逻禄、拔悉密九部各有许多马群聚集于某山某水,马身上都打有各部落的印记,叫做“纳马印”。[22]杜甫曾为回鹘牟羽可汗(759~780年在位)出兵平定安史之乱时马比兵多的现象大感惊奇,在《北征诗》中写道: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23]

说明当时回鹘兵每人占用的军马可达两匹。《旧唐书·回纥传》所谓“丁壮得四千人,老小妇人相兼万余人,战马四万匹”,以此计算,那么,回鹘马就更是多于兵了。+山~捌*墈.书`惘* ′首^发`

回鹘生产大量马匹,除自己骑乘、食用外,还用于与周边民族的交换。自8世纪中叶回鹘两次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于对回鹘人的感激,每年都用大量的丝绢和茶与回鹘博易,购买回鹘的马匹。[24]回鹘每年都向唐朝输入马匹,其数目,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有十万匹。《旧唐书·回纥传》记载有大历八年(773年)的绢马互市情况:“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按每匹马的价格为四十匹绢计算,一年之中,唐朝输入回鹘的绢就有四百万匹。这个数目是相当大的。

马与绢、茶市易加强了唐与回鹘间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加强二者间的政治同盟。唐朝以农业立国,回鹘则事游牧,二者间的内部经济结构、生产特点迥然有别,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唐朝男耕女织,盛产粮帛茶,其中帛不仅是商品,还可代为货币进行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劣势是由于人口增长,内地可耕地大都垦为农田,耕牛多而战马少。唐朝初兴,即非常重视马政,麟德年间(664~665年),诸监牧马总有“七十万六千余匹”,陇右成为唐朝最大的牧马基地。-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由于战事频仍,马的消耗量很大,而马至4岁方可骑乘,至10岁即不堪用,故唐产马匹供不应求。及至安史之乱前,唐尚有“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九十二匹,内二十万八十匹驹”,[25]大约仅能武装十万骑兵。安史之乱后,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广大产马、牧马的西部地区尽陷于吐蕃,唐之马政陷于瘫痪,而战马需求量却激增,遂不得不仰赖于外部输入。回鹘的优势则在于幅员辽阔,牧业发达,马匹孳生超出了自身的需要,但缺乏粮食、绢帛与生活必需的茶。因此,双方一直马、绢、茶市易不绝,回鹘成为唐朝战马的主要供应者,唐朝则为回鹘所需粮帛的主要提供者,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互补关系。[26]

随着与唐朝经济联系的加强,回鹘的社会经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逐步发生转化,由不定居而转向半定居。在发展游牧业的同时,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汗国都城哈喇巴喇哈逊(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哈喇巴喇哈逊故城遗址)以及鄂尔浑河畔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这里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区,灌溉渠和灌溉田园的渠道网在这里都有发现,而且在很多住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27]哈喇巴喇哈逊故城附近的蒙古牧民将散落当地的来自唐朝的旧磨盘遗物收集在一起,堆积成敖包,用于祭祀。

图1-1 用唐磨遗物堆砌的敖包

1957年于蒙古杭爱山西北发现的突厥卢尼文《铁尔浑碑》(又称《默延啜第二碑》)中也有回鹘农业的记载:

在八[条河流]之间,那里有我的草场和耕地。色楞格、鄂尔浑、土拉等八[条河流]使我愉快。在那里,在Qarγa和Burγu两条河之间,我居住着和游牧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