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45章完结
康熙朝对皇清文化霸权的建构,可以从宫廷成功地转换了官员宦迹图的“文”面向,再次看到例证。/0/0?小?税*惘. ,冕/费·跃¢毒,相对于“太祖实录图”形塑努尔哈赤的武勇形象,康熙更侧重呈现其圣主意象。《康熙南巡图》与《万寿盛典初集》透过描绘帝王独有的“盛典”,强化满洲皇权凌驾士大夫的位阶,也为之后的乾隆皇帝所承袭并发扬光大。相对的,虽然康熙时期官员战勋图仍相当流行,但康熙宫廷并未制作战勋图,却是以告成太学、立战碑于太学/孔庙和新创方略等方式建构了清朝的武勋文化。很可能和康熙无意形塑个人神武,而重在以仪典将武勋提升到帝国层次有关。乾隆前期亦延续对典礼的重视,但在将更多典礼纳入军礼后开始逐步收编官员宦迹图的“武”面向。
然而,就在康熙朝到乾隆朝宫廷武勋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官员的个人表述却逐渐消失。尽管清代不再以文官督军,但康熙朝不论官员的战事奏议合集还是官员战勋图绘都仍然盛行,前者如杨捷的《平闵记》、[95]鄂海的《抚苗录》、[96]施琅的《靖海纪事》,[97]后者如第一节所述《蔡毓荣南征图》卷等。`7*k′a¢n-s¨h!u*w,u+.!c¢o.m¨的确,伴随着康熙朝官方方略的纂修,私家撰写的战争记录渐趋没落,官员的战事奏议合集以及曾于明清之际蔚为风气的私史风尚,[98]都为官方的统整收编所取代。同样的,如果康熙朝个人战勋图尚方兴未艾,随着乾隆朝宫廷武勋图绘的崛起,官员的个人战勋图像也几乎不存。合而观之,可以发现康熙宫廷虽然并没有制作战勋图绘,却扮演清代从个人勋迹转向帝国武功的关键角色。借由编纂方略、告成太学、竖立战碑等帝国仪典的成立,康熙朝建立了官方书写战史的权威,并以典礼展演武勋在帝国礼制中的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乾隆得以进一步转化与个人事迹联结紧密的战勋图像,发展出帝国军礼与战勋的图绘。
* * *
[1] 图版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历史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86~91页。
[2] 图版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历史画》,第78~85页。,我/地*书^城* ,已¨发?布^蕞/鑫¢彰.結^
[3]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历史画》,第78页。
[4] 冯时旸、梁天锡、江美中辑撰《安南来威图册》,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杂史类第1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据明隆庆刻本影印,第407~408页。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历史画》,第78页。
[6] 佚名编《闽颂汇编》,收入《台湾文献汇刊》第2辑第1册,九州岛出版社,2004年据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0~41页。
[7] 图版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历史画》,第92~97页。
[8] 钱载:《箨石斋诗集》卷三十九《为宋舍人镕题其曾祖阁学大业以编修从圣祖仁皇帝亲征厄鲁特督中路饷大凯还京王翚画北征图册后》,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4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据清乾隆刻本影印,第309页;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卷二,收入《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2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第95~97页;沈德潜等编《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一《题宋宫赞药洲北征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教忠堂刻本影印,第849~850页;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六《康熙三十四年圣祖仁皇帝亲征漠北宋药洲阁学时以编修充日讲官奉命督中路运粮事王石谷为作北征图药洲曾孙奕严舍人属题》,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据清刻本影印,第496页;杨钟义:《雪桥诗话三集》卷四,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240辑,文海出版社,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