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42章完结
更是盛大,而且所立记述武功的战碑数量多、尺寸大、广及帝国,并大量在全国的文庙/学校竖立,声势浩大地跨越甚至逆转了传统文武的界线与等级。[50]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突显战勋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
以在国子监/孔庙竖立战碑为例,最早便是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后,告成并勒石于国学“大成殿甬道之西”。[51]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后,依循前例,将战碑立在康熙碑的对面“大成殿甬道之东”。[52]之后乾隆平定金川、准噶尔也都依例立碑。同样的,乾隆平定金川、准噶尔等所敕撰的方略,也是康熙时率先创立的体例,包括《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等一连串的制作,开启了日后清代官修方略的先河。[53]其中《平定朔漠方略》甚至还由武英殿刊刻,“颁行中外,昭示臣民”,[54]可见康熙并非无意建构帝国武勋,只是未选择视觉的模式,而以文字碑刻为主。
倘若如此,为什么康熙朝创造发展了方略与勒石太学的纪念武功模式,在官员与贵族战勋视觉文化方兴未艾的同时,宫廷却刻意排除了武勋图像的制作呢?为什么官方对战勋图像和文本的制作有不同的考虑?究竟应该如何整体理解康熙朝的战争文化表述?
若进一步检视康熙朝所创造发展的武勋文化,就会发现其试图将战勋提升到帝国仪典的层次。康熙于国子监/孔庙所竖立的战碑“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即是一连串帝国武勋仪典的一部分。康熙平定朔漠后,除了遣官致告天、地、宗庙、社稷、陵寝等常见的典礼外,还包括过去军礼少见的“遣官告祭先师孔子”。[55]他对此举的解释“考之《礼·王制》有曰:‘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又《礼》:‘王师大献,则奏恺乐,大司乐掌其事。则是古者,文事武事为一……故受成献馘,一归于学,此文武之盛制也”,即书于“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56]使之成为文武并列的帝国军礼。告成太学与勒石纪功自此成为之后清代军礼的一环,即便雍正与乾隆并无亲征,仍援引此而形成体例。同样的,康熙时新创的敕撰方略,也成为之后《大清会典》军礼的一部分。在“遣官致祭……先师阙里,复告成太学,勒石纪功”后,便是“以平定方略,宣付史馆”,[57]可见康熙朝所新创的战碑与方略,亦成为帝国仪礼的层级。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