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42章完结

第4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42章完结

图3-11 清《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绢本 设色 67.8厘米 × 261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来源:聂崇正主编《清代宫廷绘画》,第54~55、58~59页。·顽_夲_鰰`戦^ ¢庚`新/最!全,

图3-12 清《康熙南巡图》第十卷(局部)“较场” 绢本 设色 67.8厘米 × 255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来源:聂崇正主编《清代宫廷绘画》,第34页。

图3-13 清《大阅图》第二卷(局部)绢本 设色 68厘米 × 17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来源:聂崇正主编《清代宫廷绘画》,第158页。

同样的,《康熙南巡图》第十卷与第十一卷描绘康熙帝巡幸金陵,[40]虽然因涉及前明奠基之首都,以及阅兵和水师的军事场景,而可与帝国武力的展示联系起来,但若深入观察,却也会发现不尽如此。[41]第十卷(图3-12)固然以较场校阅为整卷高潮,而会让人联想到清朝军力凌驾明朝的事实,但诚如Maxwell Hearn所言,此段在展现骑射军力的同时,其实不无个别士兵狼狈追赶马匹的幽默元素,[42]而无正式阅兵图像如《大阅图》(图3-13)浩大军伍的震慑威力。·0!0·小`税/惘* +醉~薪+彰^結?哽*辛*哙-的确,若与《乾隆南巡图》南京卷(图3-14)的整饬兵队场面相比,[43]康熙卷中观看的人群远多于士兵,还有赐绢帛老人缓缓加入同观,以及挑着箱盒的人赶忙前往看台后准备宴会等插曲,而让整个阅兵景象显得活泼纷闹。此卷卷首也题曰:“驾亲临较场,集驻防官吏,校阅骑射,恩赐筵宴。于时云?霓旌,照耀大地。父老提携,孩稚扶杖聚观。士奋雄武,民戴恩慈,真千载之极盛也”,[44]强调的亦是皇帝与兵民合欢的盛况。呼应的或许亦是康熙《过金陵论》中,对于朱元璋以金陵形势为凭但明代仍不免灭亡而发的警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5]因此,第十卷的阅兵场景虽然与帝国的军力展现有关,但重点在于皇帝与兵民的和乐相融。同样的,第十一卷卷末船舰的壮丽场面,也不能直接视为帝国水师兵力的展示。虽然此卷“水师之盛,展卷可睹”,但卷首的说明特别突显的是这次舟行之顺利,“惟时江神献祥,风伯从令,楼船画舰,顺流而下。银涛碧浪之中,开帆捩舵,操纵如飞”。[46]此卷之所以强调顺风而行,很可能是因为此次(第二次)南巡渡长江的安畅,与第一次南巡时“挂帆瞬息凌长风”的危险形成莫大的对比。_新¨丸+夲?神-占~ ¢醉¢新?漳!节¢埂`辛/筷·[47]第一次南巡的惊险经历,让康熙帝特别写《操舟说》来抒发其对“乘国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则民安矣”的体悟。[48]第十一卷特地突出第二次南巡渡江之顺利,重点应该不在展现帝国水军的战力,至少无意如《蔡毓荣南征图卷》之《洞庭之战》那样展示战舰整齐排列的气势,却是以船首方向不一的随机样貌,呈现出随着江浪顺风前进的自然波动。如此对顺风渡江的描写,与《操舟说》中“航安则民安”的寓意相合,也与第十卷帝王与军民和乐相融的主旨相呼应。[49]

如此来看,康熙帝无意沿袭明代以降的官员战勋图传统,也不制作宫廷图绘来形塑其个人的武勋成就。他所发动的大型宫廷图绘计划,呈现的都是康熙皇帝的仁德圣主形象,莫怪乎他的谥号为“圣祖”,这也是本章主标题名为“圣”祖的原因之一。

图3-14 清《乾隆南巡图》南京卷(局部)绢本 设色 70.6厘米 × 998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三 康熙朝官方武勋文化的建构

虽然宫廷的图像计划均未强调康熙的武功,但是若跳脱视觉记录来看,便会发现战争主题不只是康熙时期官方文化表述的重点,还开创了新的记述武勋的模式,而为后来的乾隆皇帝所继承并发扬。近来学界已经开始注意清代军事文化的兴盛,乾隆朝纪念战争的方式尤其令人注目,不仅实行大型军礼如大阅和木兰秋狝,献俘与郊劳等与得胜相关的典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