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35章完结

第35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35章完结

图2-8 清《满洲实录》之《四王皇太极破刘营》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图2-9 清《满洲实录》之《太祖四骑败八百兵》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图2-10 明 苏愚《三省备边图记》之《安海平倭寇图》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太祖实录图”满洲士兵与败溃的敌兵的清楚对比,还借由作战主体的士兵形象来加强。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虽然《三省备边图记》就已表现明朝士兵奋勇戮敌与倭寇败退溃散,但是“太祖实录图”中的满洲士兵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太祖实录图”中的满洲士兵无论是占多数的骑兵还是较少的步兵,形象均清晰一致,右腰间必定佩戴插着五支箭矢的箭袋,左手或举大刀或张弯弓。相反的,《三省备边图记》中的明兵形象因步兵与骑兵的差别而有很大的改变,反倒是倭寇穿着袒衣短裤的形象较为统一。而且“太祖实录图”中的满洲士兵经常组成群体,每一组各有一举着军旗的骑兵以示分别,分组的表现比起《三省备边图记》中的整群呈现显得更井然有序。-x_i/n^r′c*y_.^c-o¨m′相对于明代的战争图,“太祖实录图”俨然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战争图语汇,包括满洲士兵成组的骑射兵马,主帅将领鲜明的军事形象,满洲军队与敌军间明显的胜负对比,以及叙事性强但精简的战场布置。这些元素所建构的战争图像,满洲将领与士兵的阶层清楚,成组的兵马秩序井然,与败逃溃散的敌兵形成明显的对比。如此展现满洲军事纪律的“太祖实录图”,自然不会出现明代战争图如《平潮阳剧寇图》(图1-17)中所有兵士一起围攻而无法分辨主帅的夸张情景。

不仅如此,“太祖实录图”的战图还透过调整上述母题的细节,清楚地表现出削平诸部与对明战争的不同,尤其是攻城场景,两者的城墙刻画有别。东北诸部的城门构造都比较简单,例如《太祖初举下图伦》(图2-6)、《三将围攻佛多和山城》(图2-7)等,都是直线切割的长方形。城墙上只有一条长形的门框,城墙也都只是简单的一段弧形。相反的,明朝的城门还有砖砌的一圈框,城门上有牌楼,例如《太祖率兵克清河》(图2-11)、《太祖率兵克辽阳》(图2-12)等,并且还画出交叉呈直角的两面城墙,有时城垛边角还立了角楼,结构显得复杂许多。-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虽然两者的差异多少与实际的情形相关,但透过一致地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墙,“太祖实录图”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攻城场景,清楚地区分出前后期的差别。

除了攻城场景的差异外,“太祖实录图”也清晰地呈现出满洲征战东北诸部与对明战争之作战模式的不同。以野战的场景为例,“太祖实录图”描绘的东北诸部以骑兵射手为主,满洲对东北诸部的战争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画面中的士兵人数较少,主帅个人冲锋建功的描写也较多。相反的,“太祖实录图”所刻画的明朝军队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阵式、战术,通常以枪炮兵或战炮车为首,而溃败的明兵阵容里也经常散落着炮具枪架。而且“太祖实录图”表现得对明战役规模较大,如《太祖阵杀张承荫》(图2-13)、《太祖破马林营》(图2-14)等图,满洲将领或位居画面边角,指挥大队骑兵策马冲阵,或与骑兵群一起向前冲杀。将领个人独秀的小规模战局不再,转变为众军一齐冲锋陷阵的盛大战况。

“太祖实录图”所展现的前后作战方式之改变,一方面凸显统一东北与对明作战在战争规模与攻伐对象所用武器和战式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呈现满洲本身军队的组织变化。与建元前的《太祖率兵伐乌拉》(图2-15)相比,“太祖实录图”描绘努尔哈赤建元后的战役,如《太祖兵进范河界》(图2-16)、《太祖略蒲河懿路》(图2-17)对于满洲行军队伍的描画,均以一组组举旗的骑兵,成列并排地骑行于山石之间,来展现队伍整齐的行军阵容。这种军伍表现,应该与《太祖武皇帝实录》所强调的八旗有很大关系。《太祖武皇帝实录》在描述努尔哈赤削平东北部落后,随即说明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