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34章完结

第34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34章完结

之《太祖初举下图伦》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图2-7 清《满洲实录》之《三将围攻佛多和山城》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以战场来说,“太祖实录图”的场景比起明代战争图来得精简很多,并有效地传达出战场的基本状况。以攻城的场景来说,如《太祖初举下图伦》(图2-6)以画面右上角的攻城、前景掩映在山石后执军旗武器的满洲军队仪仗,以及左上方自山石后行来的骑兵三元素组成。透过此三元素,一则框围出中央努尔哈赤指挥攻城的画面空间,二则有效地传达了叙事的内容。同样的,《三将围攻佛多和山城》(图2-7)也是如此,山石的布排清楚地区分出三组将领以及攻城的行动。相较之下,明代《三省备边图记》的《永宁破倭寇图》(图1-15)中山石或城墙只是作为背景,城墙位于画面一角,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不仅坐落在山石背景之后,周围还绘上云烟缭绕,因此纯粹是布景的功能,没有积极的叙事目的。不过,“太祖实录图”的战争场景也没有像《平潮阳剧寇图》(图1-17)把城堡置放在画面的中心,将兵士围绕一圈以攻打之的夸张表现。可以说,“太祖实录图”是介于明代战争图简单布景与夸张表现的两个极端之间,借由将城墙置于一角,并加上满洲兵射箭架梯的攻城状,达成有效的叙事效果。同样的,“太祖实录图”的野战场景也很精简,除了必要的安排之外,绝大部分画面空间都是用来表现策马冲锋的满洲骑兵与溃逃、受伤、扑倒的敌兵。例如《四王皇太极破刘营》(图2-8)的画面基本上分为两半,左半运用简单的土坡草石将满洲兵士分为三组兵马,右半则完全没有额外的布景,而着重表现敌兵一片溃散貌。或是《太祖四骑败八百兵》(图2-9)左半以平坦土坡表现太祖四骑弯身拉弓,并在山石后加上军旗掩映的满洲仪仗以点出太祖的地位;右半则以河流悬崖等呈现出敌军渡水爬上崖壁溃逃之状。相对来看,《三省备边图记》的《安海平倭寇图》(图2-10),虽然大抵也可以区分出右半的明兵与左半的倭寇,但两者基本是在同一块平地上,二者的分别不若“太祖实录图”清楚。如此,“太祖实录图”的野战透过场景的布排,形成满洲士兵英勇冲锋与敌军败逃的清晰对照。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