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2章完结

第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2章完结

四 “太祖实录图”、《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与帝国武功

小结

第六章 帝国武勋图像之成立一 从《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到《平定金川得胜图》

二 《平定金川得胜图》及其后

三 帝国武功图像的确立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导论

作为极少数的满族何以能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可以说是清史研究的核心课题。′如~雯_徃^ /首¢发?“汉化说”认为满洲人接受并与汉人文化同化是清朝成功的基础,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清史”研究则认为满族主体性才是维系清帝国的关键;前者多强调清朝对明代官制与儒家思想的承袭,后者虽不否认汉文化的影响,但更关注于非中国传统官僚体制、清帝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等面向。[1]尽管学界相关的回响与讨论很多,[2]也不乏替代模式的提出,[3]但由于双方对于“汉化”的定义未必一致,所关注的层面也不甚相同,因而被称为是“没有交集的对话”。[4]的确“汉化说”与“新清史”的最大分歧之一,容或在于前者所重视的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与文化于清代之传承,却不是后者研究的重点;后者侧重的满洲独特之八旗制度、尚武文化或是多民族帝国的统治策略,也非前者关怀的核心。^微\趣\小^说~ _首^发-如果“汉化说”主要以中国本土社会为范围,聚焦于满人对汉人政治传统的受容,“新清史”则更看重满洲统治集团如何维持对蒙古、西藏、汉人等多民族的支配,而着重研究清帝国和边疆族群的关系,[5]可以说两方讨论偏重的统治对象与区域有所不同。理论上二者的研究应该在中国本土的汉人社会有所交集,但一般来说,“新清史”在主张满人作为外来征服集团,需以八旗制度等来强化满汉定位之余,或也认可清朝并行中国传统的王权思想以获取汉人的支持,[6]或将之整合在清帝国超越所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共时皇权(simutaneous emperorship)之一部分,[7]而未就满洲皇帝于中国本土的统治与“汉化说”有更深入的对话与讨论。换言之,虽然“新清史”强调满人主体性而引入了族群认同、多民族关系等面向而丰富了清史研究,但除了少数触及清帝透过南巡与江南士大夫和商人的互动外,[8]“新清史”基本上是透过包融“汉化说”,一方面认可中国传统王权对清廷的影响,另一方面将之诠释为或与满洲人集团的统治正统性并行,或视中国本土为清多民族帝国的一环,而并没有完全撼动“汉化说”对于满族何以能够统治中国本土社会此一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清廷采取的汉化政策(不论是“汉化说”隐含的被动还是“新清史”强调的主动)。!微-趣+晓.税*惘- ,埂-歆\罪?筷_

如此的回答难免令人感到老调重弹,尤其是清史研究在这些年“新清史”高举满洲主体性的洗礼之后,汉化政策仍是满族能够统治中国本土社会的关键因素;然而,如果我们换个方式从被统治者的角度来提问,何以中国本土社会被极少数的满族统治近三百年,就会发现既有的答案和“新清史”批评“汉化说”忽略满洲主体性一样,汉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倘若“新清史”提醒我们,清廷对于满洲以少数族群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十分自觉,维持满人统治与满人集团的凝聚性是清朝统治成功的重要条件,以八旗为例,其制度的发展也随着时间有所变化;[9]那么汉人在同样满汉比例悬殊的历史情境下,又何尝没有意识到自身被支配的地位?换句话说,清廷采纳了汉人传统的王权思想,就足以让汉人长期接受满人的统治了吗?满洲皇帝以儒家思想作为汉化政策的核心,即能赢得儒家精英的长久支持吗?满人对汉人近三百年的支配关系,除了中国传统王权与汉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