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114章完结

第11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114章完结

二 传承旧学与抵拒新文化

民国时期大学文史学科的教授群体,虽然以接受过国内外大学教育的学人居绝大多数,但科举出身的“老辈”亦颇不乏人,其学术造诣甚高,在学术传承方面尤不可轻忽。*求+书!帮! ^已_发′布_最/鑫-璋^劫/[46]癸、甲进士群体中便有一大批学者,或执教于海内外各大学,或主持古学书院,或设帐授徒,在斯文命悬一线、时局扰攘不堪的时代,承担着传承中国经史诗文命脉的使命,同时抵拒着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详表7-2)。

癸卯科进士陈黻宸于1913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在中国哲学门讲中国哲学史、诸子哲学,又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陈钟凡、冯友兰等后来的著名学者,均曾颇受教益。[47]1916年,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进行学科改革。陈独秀主张“教授科目与其程序皆应与世界普通之分类相合”,故“经书当依其性质分列文学、史学、哲学之中,不必再存经学之名”,欲以西学分科条理经学。陈黻宸对此大为反对,认为“经为中国所特有,故无妨即特存经学一部”。.秒!漳+结.暁!税¨罔? _更?欣,蕞¨全-[48]可惜,陈黻宸不久病逝,而“与世界接轨”的分科潮流也势不可挡,其主张自然难以实现。

1929年秋,辅仁大学一成立,癸卯科进士、著名诗人郭家声即任教授。先是,英敛之创办辅仁社,以便天主教徒进修中国文史,郭家声即在辅仁社讲学,与辅仁系统渊源甚早。[49]据郭氏自述,其于1924年10月开始在辅仁学校讲学,直至1941年辞去辅大教席,真可谓“一刹那经十七春”。[50]郭家声以诗名,早在1916年就印成《忍冬书屋诗集》6卷。1918年,诗集经教育部审查为学术著作合格者。因合格者仅67人,首列者为王树枏,其余知名者有马其昶、柯劭忞、江瀚、姚永朴、姚永概、宋伯鲁、刘师培等,皆一时宿儒,故入选颇不易易。京兆地区得3人,郭家声身列其中,他在日记中不无得意地说:“北人素不好标榜,而京兆能有三人,亦云盛矣。”[51]迨1930年,任教辅仁大学的郭家声将其诗集再版,收诗至1929年,增订为8卷,辅仁校长陈垣、同事刘半农分别题写封面和扉页。/s′i,l,u/x-s¨w..-o\r_g\[52]

早在1916年《忍冬书屋诗集》初版之际,郭家声就对西学东渐、世变日亟的大势下,诗坛的现状颇为悲观。他说:“诗教至今日,其陵夷衰微盖已久矣。一切烦促、噍杀、淫哇、杂缛之音,罔不竞作,有心世道者,于以觇时变、镜人心,知其由来积渐必极于是,而非一朝夕之故也。西学东渐,为者益鲜,风雅坠地,怵目骇心。古哲鸿制,方将弁髦,单集小文,益同苴土。间有二三畸士,志存竺旧,亦且独弦哀歌,倡焉寡和,则夫四始五际六义八病之说之阒绝于来兹,盖可逆而睹焉。”不过,他对自己的诗却颇有自信,在说过“明知于古哲所诣,万不逮一”的谦辞后,便申言:“要之,击壤俚语、随园侧体、定庵外道”等旁门左道,“则差可免焉”。[53]

进士出身的郭家声,不仅对古典诗歌的“衰歇”满腹牢骚,而且对学校时代的国文教育甚为忧虑。就在《忍冬书屋诗集》初版、再版之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白话诗流行一时。郭家声对此极不以为然。1930年4月21日,辅仁同事尹炎武指出林纾、吴昌硕、李瑞清等名人的语病笑话,郭家声认为“皆切中其病,可见负盛名者,均不免有此失”。不过,他话头一转,开始猛批学校中文教育的失败与白话诗文的弊病:“然近今十年来,学校中所造成之新国学家,其文义不通,尤有过于此者。更羼以白话诗文,益复疵瑕百出。”进士出身的他意犹未尽,忍不住要将科举与学校比较一番:“科举时代,不甚讲中国文法,其不通者在学术,不在文词。学校时代,课目列入中国文法、文典等,而学生之于文词,其不通乃更甚于八股先生。此其故可深长思之矣。”[54]

郭家声不仅在日记中私下批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