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100章完结

第100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100章完结

需要说明的是,癸、甲进士人数众多,虽系科举同年,但绝非铁板一块,正如上文所述,在辛亥之前,实已分化严重。_E¨Z·暁-税*王\ ¨埂`欣~蕞!全_鼎革前后,癸、甲进士的出处亦极不一。尽管同样“出山”,原因、过程多种多样;即使同样不仕民国,行止亦有分际不同。因此,若笼统地讲群体,易模糊丰富的样态,如仅以个体为例,又不免以偏概全。故下文拟先将癸、甲进士的出处浮沉,按京官与外官加以论述,京官又将翰林、御史与部属分别讨论,然后就乘时崛起的代表和特点稍做申论。期望以点带面,呈现鼎革之际科举精英如何自处的复杂面貌。京官与外官区别较多,分而论之容易理解。之所以将翰林、御史与部属再分两类,是因为翰林与部属本就不无分际,而御史多出身翰林,人数无多。更重要的是,翰林院与都察院在民元均被取消,翰林与御史自然“失业”,而鼎革前的各部在民国或有承继衙门,或有对口单位,故二者处境亦自不同。当然,分类仅为论述之便,既难免有欠周延之处,行文亦互有呼应,不能十分“壁垒分明”。

翰林出处

辛亥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下诏逊位,留日出身的汪荣宝和陆宗舆登高一望,见“匕鬯不惊,井邑无改”,不禁赞叹“自古鼎革之局,岂有如今日之文明者哉!”[93]然而,如此“文明”鼎革,在另一群人眼里,却是景象全非。`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癸卯科翰林龚元凯在路途中听闻逊位诏书,不禁“怆然志感”:“天荒地老离人泪,剩水残山故国魂。”又云:“十年内翰春婆梦,千里斜阳独客魂。”[94]不胜国亡无依之悲。前文已述,鼎革前癸、甲翰林是翰苑中的最大群体,足有99人。即使有数十人在外地做事,在京任职的仍不下五六十人。一个如此庞大的最精英的科举群体,在鼎革前后如何自处?

正如武昌起义爆发后,大量京官携眷出京一样,不少癸、甲翰林在逊位之前也已出都。还在十月中旬,癸卯科翰林、广东人赖际熙眼见“武昌事起,中原鼎沸”,鉴于“闲曹冗职,无济于时”,遂携家眷“遵海南下,侨居香港”。·求^书?帮* ~埂*辛′罪¢哙′[95]随后,癸卯科广东翰林区大典亦南下香港,与赖际熙同寓而居。[96]

十二月二十五日,逊位诏书颁下后,癸、甲进士京官,尤其是家在南方者纷纷出都回乡。癸卯科江苏翰林汪昇远、甲辰科安徽翰林李德鉴等人于1912年相继南下归乡。不久李德鉴去世。[97]癸卯科湖南翰林郭立山“辛亥弃官归,则不复问世事”。[98]癸卯科山东翰林张恕琳感慨“世局奇创”,洒泪回乡,不再出仕。[99]

青岛被称为民初遗老的聚集地,大学士、尚侍、督抚皆备。[100]鼎革后,翰林兄弟商衍瀛、商衍鎏亦迁居于此。商衍瀛是复辟派干将,为人所熟知。商衍鎏则在德国人尉礼贤的推荐下,于1912年受聘德国汉堡大学,协助福兰阁(Otto Franke)教授创建中国语言与文化系。[101]

值得注意的是,温肃、章梫、黎湛枝等复辟派的活动。鼎革前后,他们并未匆匆出都,但亦未久滞国门。癸卯科广东翰林温肃,于九月中旬滦州兵谏之后,先将眷属迁至天津暂避。十月,因谏阻摄政王载沣归藩未果,遂奏请开缺,但仍不离国门。清帝逊位后,温肃一方面仍任职实录馆,与同人续纂《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并与黎湛枝、欧家廉纂成《德宗圣训》,另一方面,奔走于奉天、青岛、京津之间,联络同志,游说张勋、冯国璋,图谋复辟。[102]

甲辰科浙江翰林章梫此前在保存翰苑过程中甚为出力。辛亥之役,与同乡翰林前辈喻长霖“同坐危城者百余日,筹挽救之术,论出处之义”,痛惜回天乏术,“卒以孤露遗臣辗转沪渎”,[103]去上海做了寓公。章梫之所以选择上海,一则离浙江老家近,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清末他曾在上海活动多年,熟悉环境。不过,章梫在赴沪之前,还在北京留滞了一段,则因《德宗实录》未成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