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72章完结

第7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72章完结

1903年春,正值袁世凯、张之洞联衔奏请三科减停科举之时。/l!k′y^u/e·d`u¨.^c~o?m+张之洞更是奉召入京,科举存废的重大问题正在朝中激烈争论。[36]据说癸卯科进士“因闻新进士学堂仍须办理,俱为不悦”。他们的反对意见和上下左右串联,已成为当时“停废科举、普设学堂之一大阻力”。[37]

所以,开进士馆已与朝内存废科举的争论和运作互相缠绕,纠结难分。张之洞力主三科减停科举,王文韶大为反对,张之洞无可奈何,“于是向之主废科举者渐改宗旨,主不废科举者益复得意”。甚至传言有人奏请“新进士入学堂,宜与庶常散馆、部属报满并行不悖,不宜俟毕业后方准散馆、报满”,王文韶“极韪之”。[38]考虑到上年瞿鸿禨等发起进士入学之议时,王文韶就极力主张翰林院掌院学士入主大学堂,而进士馆教习必以翰林、进士出身者充之,维持科举,反制学堂,那么,此时新科进士可否不等学堂卒业,便能散馆考差、报满奏留,就可视为上年争议的延续,其背后即暗含着科举与学堂、翰林院与大学堂的深层纠葛。/求?书*帮_ ¨追?蕞?薪*彰-劫.

事实上,癸卯科庶吉士争取不等毕业即散馆的“斗争”一直没有消歇,并与废科举的争论和运作相始终。光绪三十年四月,甲辰恩科会试出榜后,据说某大臣循例奏请散馆,但上届癸卯科“庶吉士均入进士馆肄业,无庸散馆”,结果遭到慈禧太后的当面诘责:“他们尚未卒业,卒业后给予出身,你不知道么?”[39]光绪三十一年三月,进士馆开馆将近一年,多名庶吉士学员又禀请学务大臣,改三年毕业后散馆为两年即可散馆。[40]这是因为“进士馆各学员须在丙午年假时卒业,而丙午为乡试之年,若按癸卯庶常,早已散馆,例得考差,若迟至年假时,则不得考差矣”。[41]本来癸卯科庶吉士一年后即可照例散馆,因进士馆之制被迫延后。同时,考差在五月开始放乡试考官之前,若至丙午年年底毕业后再散馆,则赶不上丙午年考差。况且,“新科得差者易”。?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42]所以,进士馆中的庶吉士学员禀请提前散馆,也是人情之常。岂料是年八月,袁世凯等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自丙午科始,乡、会试一律停止。于是癸卯、甲辰两科翰林就没有考差与简放试差、学差的念想和机会了。所以,癸卯科翰林郭则沄有诗句云“抡才虚望三清出”,因为“留馆后科举已停,学、试差俱辍”。[43]

必须指出的是,趋新舆论种种报道的指向,仿佛翰林、进士或者朝中保全科举者,仅仅是为了尽快入仕、考差的现实利益。其实,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但其中未始不含有不同群体对科举、学堂、新学、旧学的不同理解。

如果全面考察新科进士群体对入进士馆接受“新学”教育的态度,可以看出,固然有许多进士不愿入馆肄业,但也不乏主动学习,希望借此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改善地位者。整体言之,这是改科举、兴学堂的转型时代,士人选择更加多元、取向渐渐分化的体现。如果具体到进士个人,则个体的选择,又与其年龄、出身、地域、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讨论新进士对于入学的态度取向,既可观察他们是怎样看待科举、学堂此消彼长的现实变化的,也可窥见最后的进士群体是如何借助知识更新和身份转型,以改善地位并施展抱负的。

不愿入馆肄业的进士自然不少。其实,前述报刊舆论一开始就质疑进士未必肯虚心向学。大学堂办学人员亦有类似担忧,林纾致严复函戏谓:“新进士都入大学堂肄业,张筱圃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不知于思者将亦屈之北面否?一笑!”[44]“于思”指“多须貌”、“白头貌”,[45]新进士年在三四十以上者甚夥,多须自不必说,白头恐亦不少,故此处“于思者”殆指新进士。张筱圃即京师大学堂副总教习张鹤龄。看来林纾也对新进士会否北面称弟子,虚心以向学有所疑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