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59章完结

第5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59章完结

因此可以说,头场之所以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实由荐卷、阅卷程序所决定。-E+Z.晓,说?王* +已-发·布¨最~新¢蟑+截¨然而一旦头场区分度不高,二、三场的权重也就相应增加。这与头场考题、考官阅卷态度和临时操作均有关系。[107]

较之阅卷、荐卷程序及场次权重,更为微妙的是同考官以何标准荐卷、总裁以何标准取中。科举考试凭文录取,八股文尚有一定格式,亦即学养文笔或许意见不一,而起承转合则有相对标准,但毕竟由人衡阅,亦难有一成不变之准则,不同考官品味有别也可想见。改试论、策、经义后,程式明显放宽,篇幅长短不一,同一题有人三页不到,有人则多至七八页。[108]且改制初期,尚在摸索。因此,取中标准更难预卜。但若说毫无标准,既乖情理,亦难以证实。或许比照考中的墨卷与科举中人的议论、考官的感受,可以略窥梗概。

现存朱卷及会试墨卷绝大多数为考中者的,且并非全貌,常常是从三场共13道答题中挑选几篇。同时,选刻的会试闱墨往往已经过同考官润色。不过,这也恰可看出哪些卷子为考官所喜而脱颖而出,哪道答题为考生得意之作而刻入朱卷。+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取中标准便可从中透视。前文已述,从头场墨卷看,同一道题往往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即使结论相近,而切入的角度、论述的思路、内容的侧重、行文的风格也常常各自有别。二场策题预设和导向更强,结论雷同度高,但大同小异之处也值得注意。整体看来,想要获隽,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立论新警、说理精透而行文有别于人者易受青睐,不偏不倚的答卷未必走俏。

癸卯年闰五月二十二日,吕佩芬奉派湖南乡试副考官。此时经济特科初试甫毕,张仁黻向吕氏谈及张之洞阅卷时不取三类答卷:“一蹈袭康、梁之书例;二引用西书不择典正者;三誉外太过、立言失体者。……众皆服其宗旨之正。”吕佩芬答道:“香涛所取一百二十余人,果皆无此三弊乎?吾则未之敢信也。”[109]关晓红就此认为“特科如此,乡试、会试自然难逾其轨,即不偏不倚的试卷更易为考官青睐”,并以金兆丰、王寿彭、夏启瑞三人二场首道策题的答卷为例,证明“上述宗旨已贯彻落实”。`n`e′w!t?i.a¨n,x_i-.^c*o′m![110]

其实,上述三人之所以能入彀,恐怕更多由于头场。金兆丰头场首题被刻入文明堂闱墨,开篇便不同凡响:“固守之兵利用详,胜敌之兵利用简,独立之国利用经,列强之国利用权,仁义之师利用宽,节制之师利用严。”结尾更是以古说今,绝非不偏不倚之论:“管子是举已开后世民团、保甲之先声,而为今日工战、商战之鼻祖也欤?”王寿彭也不同于许多答卷一味颂扬管子,而是先扬后抑,末尾称“管子之法其犹未免于霸欤?”夏启瑞虽亦赞赏管仲准古酌今,通经致用,但在末尾却来了一段春秋责备贤者之义,于是境界全新。[111]可以说三人头场首论皆非不偏不倚之作,其立论行文均有新颖出奇之处。

此外,科举中人对后辈的“指导”也值得注意。癸卯年正月,许同莘即将赴汴应试,其伯父许珏致信勉励道:“场中文字放胆抒写,小心检点,得失听之于命,不必过事矜持。”许同莘不幸报罢后,次年许珏又劝令他早到开封,静养半月,至于“场中文字不必求异,总以持论平正,说理精透为贵,尤在相题有识”。[112]两次说法不无差异,而许同莘亦均落榜。与许珏只有举人功名不同,冯汝琪之父冯金鉴翰林出身,且曾多次典试,熟悉科场实情。冯汝琪癸卯会试报罢后,冯金鉴评论其文曰:“朱卷文字清健隽永有余,而饱满不足。变法之初,以辅佐富有为贵,徒以清隽胜人,此会试所以落第也。即如末篇公心如何可变,私心如何不能变,须将实在利弊痛切言之,加以辅佐,自然满当,易于动目。只以无文正之心亦未可行一句收束,似嫌空而力薄。”因而建议“明年会试宜从充实处着意,证佐多,篇幅长,不外多用时务书一法”。[113]意谓变法初期,“以辅佐富有为贵”,故答卷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