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55章完结
从取中的答卷来看,同一道题题眼固然一定,作答却须新警而有别于人,不偏不倚、四平八稳之卷未必能受到青睐。′s′y?w?b+o~o!k..,c,o*m_癸卯科头场五论最重要,首题“管子内政寄军令论”尤要,也存留下更多的闱墨。士子们的答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情况。此题贯穿着变法与治兵的主题,也是现实的反映。所以士子须紧扣变法和治兵立论,至于切入的角度、论述的侧重、得出的结论,则可各自不同。故从兵农分合、古今异同、政军文武、王道霸道等方面立言均可,甚至直言当下,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皆有可能入彀。
图4-1 1903年光绪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会元周蕴良首题闱墨
会元周蕴良认为,管子此举不背《周礼》兵民合一之旨,但后世兵民分离,“民之为农为工为商者,皆以兵为贱事,于是召募有兵而常备无兵,行伍有兵而田野无兵,兵自兵,民自民”。最后暗讽时下:“当事者犹矜言治兵,吾恐对于大国将忌我而先发以相乘,对于小国将疑我而协力以自保。”[53]张鹏翔在梳理府兵、募兵之争的史事后,为当下支着,认为“匪惟当合兵民之势,抑且当通上下之交”,因为他觉得兵民合一与泰西常备、预备之制有暗合之处。/咸/鱼`墈,书_徃· \勉′费′阅′毒\[54]
不过,对于兵民分合问题,陈曾寿即有不同看法。他说:“后世兵事日繁,战具日精,寓兵于农,以农为兵,势必至于兵不知兵,农不知农,兵农之一分而不可复合,亦必然之势也。”陈氏进而就文武关系阐发高论:“至其兵与农工商分而独不与士分者,盖古者庠序之称曰士,卒伍之称亦曰士,兵农可分而文武必不可分也。”若文武不分,即无周蕴良所谓的“以兵为贱”之事。王震昌也认为古今时势不同,管子之法“概欲施之后世则未也”。不过他也觉得应该提高兵的地位:“除其力役,蠲其租赋,就内政所载而变通之,务使民乐为兵,不以兵为贱而鄙之,不以兵为苦而避之。”[55]张家骏则强调三代以上之官制文武不分,故将皆儒臣,不同于武夫之骄悍,而管子正是才兼将相的代表。[56]
然而,杨兆麟的判断却有差异。他从比较管子与孙子切入,认为二人一相一将,故管子议兵制,而孙子言兵法。至于当下欲图自强,必须师管子之意,先强其民,储可用之兵而不轻用,同时培养将才如孙武者,以备非常之用。*x~z?h+a-i!s+h,u!.~c¨o_m-徐谦鼓吹民兵,不惧兵祸:“今处开通之世,相竞为国,使其民犹昧夫大义,而惧兵祸,而书生之论必以穷兵黩武为戒,其如强邻之环伺何?”[57]朱寿朋则批评晚近士夫以外交为最急务的看法,指出军政更为重要:“外人向背恒视主国之强弱以为衡,国势强弱恒视军政之兴废以为断。军政不修与无兵同,无兵之国与无国同。”[58]
因为管子此举通权达变的改制内涵正与清末新政的现实契合,所以这一思路也常常体现在答卷中。不过,即使思路类似,观点则未必苟同,而讲法更须各有亮点。褚焕祖强调管子不泥古而知通。[59]田毓璠鼓吹豪杰变法:“天下皆相随于势之中,而圣贤则准时以立法,豪杰则乘势以变法。”金兆丰突出权变以致富强:虽然管子此举“未尽合先王之遗制”,但是“法简一,令整严,寓权变于舒畅洞达之中,洵乎富强之嚆矢”。单镇的讲法则更为婉转曲折:“兵制无百年不敝者也,夷吾之制取效一时不再传,而齐霸遽衰。……岂真立法之不善,有治人无治法,亦古今之通例耳。”进而说:“以兵农合一规复古制”者意非不美,但英才如管子,“去古未远……尚不能泥成法以取胜,而必谆谆然思变计焉,而况下此者乎”,从而导出不泥成法但须变计的主张。[60]
夏启瑞虽亦赞赏管仲准古酌今,通经致用,但在末尾却来了一段春秋责备贤者之义,于是境界顿时不同:“可惜管仲一世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