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53章完结
当然,考试地点固然重要,但欲进一步了解两科会试的详情,还须深入考题、答卷、阅卷、取中等考试的实际运行层面。.5/2¢0-s,s¢w..¢c`o/m·
二 考题与答卷再析
清季科举改制的方案虽然不少,甚且明令颁行,但只有辛丑科举新章得到了实践。因此,癸卯、甲辰两科会试的考题与答卷,就成为分析科举新章的落实、成效与局限的重要参考。考题不难寻觅,不过,先行研究多着意于二场策题及考生的对答,以其代表了“西学新知”。然而,如果回到考试本身,则对于考官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无疑是头场中国政治史事论题。当然,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题,指引“新学”时务,体现时代潮流,也在录取中起到一定作用。因经义题退居三场,故四书五经在考试中的地位急剧式微。综合分析三场考题和尽量多的考生答卷,同时利用考官日记、书信等材料追寻阅卷、取中的实际过程,可以窥测考官命题的出处、意旨和录取标准,观察考生的应对和知识结构,也可以检验科举改章的成效并反思其局限。本节先分析考题和答卷,下节将集中讨论考官校阅取中问题。
考题出处和意旨
清末废八股之前,会试头场四书文题例由钦命。\零^点/墈/书^ \冕!费!阅_读\癸卯、甲辰两科会试改试论、策、经义,头场论题与二场策题由考官酌拟,三场经义题则请钦命。癸卯年三月初八日会试出题当日,即未依向例请同考官六人“写题并监刻题纸”,而是由总裁自写,在正总裁孙家鼐处“封门刻题纸”。[28]头场中国政治史事论五道,命题“谨以《御批通鉴纲目》、《御批通鉴辑览》及历代正史为本”。[29]孙家鼐等对此严格遵守。故同考官恽毓鼎接到题纸后,“检书查题出处”,发现五道题“皆载《御批通鉴辑览》中”,当然也“别见《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续通考》、《宋名臣言行录》”等书。[30]具体见表4-1。[31]
次年甲辰恩科会试,虽仍由四总裁在正总裁裕德处封门监刻题纸。[32]然而,题型却有不小变化。不同于癸卯科五题均出自《御批通鉴辑览》,且皆就某一史事发问,甲辰科头场题目则流行长时段的“比较”史论(如表4-2所示)。,我/的.书*城_ ¢蕞¢歆_璋^结*更′欣·快·
表4-1 癸卯科会试头场史论题
表4-2 甲辰恩科会试头场史论题
合两科题目观之,时间跨度自先秦以至宋元,内容范围涉及变法改制、练兵沿革、中央地方、封建郡县、夷夏中外、筹边方略、治国理念、儒法之争、朋党道学、铨选考绩、揽才用人等。这些均是传统中国治国理政重要甚至永恒的主题。考官以此试士,表明其意欲考验士子对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经世治国”问题的阅读、思考与认识。会试头场从四书八股文和试帖诗改为经世治国主题的史论,姑不论其利弊,显然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若对比两科题目,癸卯科五题看似简略,然而题面的预设和指向却并不明显,同一题目,不同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甚至论点相反,只要有新意、能自圆其说,都可以取中。甲辰恩科题目貌似宏大综合,需要用广博的知识和长时段的视野进行比较论述。然而题面信息呈露较多,预设与导引的痕迹甚浓,举子揣摩迎合,难免结论雷同。比如“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看似跨越千年,主题宏观而重要,虽然也不乏跳出内外轻重者,但更多士子则是指出各自得失,而结论指向内外平衡、内外相维。第二道更是引导士子论证贾谊的“五饵三表”之说是否有效。第三道“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也有结论先行、诱人“证实”之嫌。以上三道题面分别出自苏轼、汪中、王夫之的史论之中,考验士子能否在前人论说基础上推陈出新。第四道“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议,请于私第见客论”,貌似相对“中立”,但在时事艰难、新政乏才的背景下,似也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