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33章完结
随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三科递减科举方案,只是清廷未予接受。-求,书*帮? ?首.发¢刘坤一去世后,袁世凯旧事重提,拟定三科递减奏折,会同张之洞于1903年春陈奏,遭到王文韶以下诸多京官强烈抵制。当年,张之洞进京,努力半载,最终实现了三科递减方案。[101]因此,1903~1904年三科递减一事,出头在袁世凯,达成却是张之洞出了大力。袁世凯在给徐世昌的私信中亦谓:“此老(指张之洞)竟将科举办减,近日称赞不去口。”[102]可是,仅仅一年多之后,袁世凯、端方等人又联络奏请立停科举,结果在1905年9月2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清廷宣告立停。在此过程中,袁世凯、端方又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103]
有意思的是,1905年亦甚特殊。因为有恩科及庚子事变的冲击,科举考试的年份被彻底打乱,其中1901~1904年,乡、会试连绵举行。同时,按照此前上谕,1906年和1907年将分别举行乡试和会试。所以,从1901年至1907年,只有1905年没有乡、会试。鉴于乡、会试之年,例不言科举,因此,除了议修京师贡院和王文韶出军机等因素,[104]对于趋新督抚来说,1905年确是奏停科举最合适的年份。/搜,嗖`小`税+徃? ?首^发/
此外,趋新督抚奏请废科举,也经历了一个从分奏到联衔的过程,体现了中枢与督抚权力格局的变化。在辛丑议复新政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督抚本欲联衔会奏,但中枢示意分奏为宜,故最终刘、张二位参预政务大臣联衔会奏,其他“普通”督抚则单衔复奏。[105]迨1903年奏请三科递减科举,袁、张本欲多拉几位督抚以壮声势。岑春煊、端方、周馥亦愿意会衔,且岑、端二位还贡献了修改意见。[106]因此,李细珠称此折“由袁世凯领衔与张之洞、周馥、端方等人会奏”。不过尚有未谛。关晓红谓“张之洞曾想串联更多的督抚联衔会奏,袁世凯并未照办”,亦不确。[107]实则此折仅袁、张会奏,盖有“京友”提醒袁世凯,“不宜多会衔,恐嫌为疆臣要在必行”。[108]看来中央高层此时仍不愿督抚联衔奏事。然而,1905年立停科举之奏,则由袁世凯、端方、张之洞、周馥、岑春煊、赵尔巽等多位督抚联衔。~g,g.d!b`o`o`k\.¢n*e_t^如此多督抚联衔会奏而不见中枢高层示意反对,既折射出中枢与督抚权力格局的变化,也很可能是迎合上意的结果。无论如何,这为后来多位督抚奏请速开国会、设责任内阁的联衔行动开了先河。
当然,这一系列改、废科举的动作,均是督抚主动发起并促成的。下章我们将讨论枢臣主动推进科举改制的思路、举措、论争与反响。
* * *
[1] 傅吾康尚未涉及(Wolfgang Franke,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pp.52-53);王德昭略有提及(《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第240页);刘龙心、李林有所引用和分析,惟侧重不同,亦未展开讨论。刘龙心:《从科举到学堂:策论与晚清的知识转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第112~113页。李林:《从经史八股到政艺策论: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论析》,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5期,2012年7月,第177、179~180、187页。
[2] 参见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第62~65页。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152页。
[4] 当然,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或许也因为《上谕档》、《德宗实录》、《光绪东华录》均未载完整的奏定新章。不过,此新章其实早已有两个校点本,只是文字标点偶有小误。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群联出版社,1954,第60~66页;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130~134页。
[5] 《照录京师政务处所拟考试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