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27章完结

第27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27章完结

刘坤一、张之洞大约预计到礼部持有异议,故称“各省议复,礼部核奏,为期太迟,士心游移观望,鼓励难期”。,墈\书_屋¢小_税/枉· .嶵?歆?彰.结¨哽`鑫?筷?[42]意欲不经各省议复、礼部议奏,直接下旨。不过,清廷虽未交礼部核奏,却于十月初二日交政务处议奏,以致明旨迟迟不出。张之洞急切难耐,因于初六日致电鹿传霖:敦劝“学堂毕业,请作为进士、举、贡、生员出身,及分场发榜,免去誊录各节”,“早降明旨,俾资鼓舞”。[43]

十月十五日,政务处议复称:“臣等详绎该督等原电,恐主试者有所偏重。惟分场去取,亦不免仍有偏重之弊。科举甫经改章,一时亦难遽得全才,应俟学校大兴,人材辈出后,再行斟酌办理。目前仍宜三场合校,无庸更张。至删除誊录一节,尚可试办,自应照准。”[44]当日奉旨礼部知道。[45]随后十一月初一日,政务处、礼部会奏变通科举详细章程,便规定“仍合校三场,以定去取”。[46]

政务处如此决策,很可能有以下几点考虑。·薪.顽/夲~鰰¨栈+ ~庚^薪′蕞~全¢首先,分场去取虽号称三场并重,且标榜尤重末场四书五经,但大多数人在头场中国政治史事论中就会被淘汰,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第二场,即使进入第二场,不善“西学”,也没有机会进入第三场。与此相反,一旦进入第三场,即使四书五经不够好,但取中的选择已经不多,既然如额取中,则很可能不得不有所迁就。[47]

其次,科举甫改章,按张之洞的设计,连过三场的全才恐怕寥寥无几。吴汝纶在戊戌变法时就说,按张之洞、陈宝箴“折难士子”的科举新章,“一省不过二三人,多则十人、八人”有可能合格,若仍按旧额取中,“则向所谓抄袭旧文、草率完卷者,皆在必取,则悬格虽高,仍与向来三场策问略同,尽是有名无实耳”。[48]虽然在辛丑新章中,张之洞删去了声光化电等专门艺学,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但政务处还是认为科举改章之初,实难遽得全才。于荫霖在辛丑年九月十七日也向慈禧太后当面说:“国家造士,全为中材,如刘坤一、张之洞所议普通学,合今日臣工、士子,恐无一能交卷者,合三年而论,秀才数万,举人将数千,使之尽通,乌乎能?势必如圣谕所云,抄写洋报而已。?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49]既然士子西学水准极为有限,就更不宜只凭一场定去取。

再次,更重要的是,倘若分场发榜,大多数考生首场即被淘汰。这对于熟悉三场考毕静等出榜“红录”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剧烈的变动。准备数载、辛苦跋涉、远道而来的士子,首场即遭淘汰,难免觖望,抗议生事可以预卜。在刚刚经历了庚子战乱动荡的背景下,这无疑是朝廷必须着重考虑而极力避免的。

此外,第二场西学发策,士子既感困难,考官亦觉挑战。如三场合校,便可藏拙,若分场取中,则第二场如何去取,成为科举改章伊始的难题。因此,三场合校,暗含稳定士心、防止骚乱的效果,且理论上确实可以避免只凭一场定去取的弊端,同时也缓解考官校阅压力。

所以,政务处权衡之后,否决了刘坤一、张之洞的意见。但是,正如第一章所述,清廷此时东南半壁就靠刘、张,其意见即使不听,也不能完全拒绝,况且像这样“渎请”。故政务处否决了分场去取,但允许“试办”废誊录,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也是给刘、张一个台阶下。然而,这样权谋之后的妥协,却成了一大败笔。

废除誊录成败笔

誊录即糊名易书,自北宋以来,行之数百年,实为科场防弊妙法。殿试、朝考因为不用誊录,读卷大臣直接评阅考生原卷,以致通关节、重楷法,久为时人诟病。而乡、会试因有誊录,“应试者字体之工拙,无关得失”,故相对公平。[50]因此,废誊录的结果颇具讽刺意味:张之洞一方面奏请改科举,讲实学,不较楷法之高下,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废誊录,却导致本不凭楷法取中的乡、会试,也开始看重楷法。

其实,在戊戌改科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