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第45章完结
如果将生物因素排除在外的话,我们就得考虑气候因素了。-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假设中生代末期时,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还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但巨大的恐龙却因为缺氧而不幸死亡。这令人想起了温室效应。其实学界在研究上白垩纪时,推断当时全球的火山运动增多,西伯利亚不就因此才恶名昭著的吗?火山运动很有可能令气温升高,通过化学途径将氯气排入大气层,从而破坏了臭氧层。
稍等,臭氧……
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题了。在此之前,一颗超新星曾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是不是又冒出了一颗超新星?6500 万年前,这颗超新星的威力波及了地球,是不是像某些学者猜想的那样,紫外线导致所有恐龙都失明了?然后,由于当时还没有导盲犬,它们过马路时都乱闯红灯,然后……
正经说来,这些因素我们也考虑到了。最后,有人提了一个问题:请问阳光是如何使一只躲在阴暗海底的鱼龙失明的?
关于下一个可能性,你可以猜三次。*咸.鱼\看\书\ `更¢歆+罪?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哈罗德·尤里设想了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和哈雷彗星一样大小的陨石——直径 10 公里到 15 公里——砸向陆地或海洋,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灾难,譬如排山倒海的海啸或强烈的地震。在此之后,地球度过了一个核爆后的冬天。
1980 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支持了哈罗德·尤里的设想。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在白垩纪向第三纪过渡期的岩石中发现了浓度极高的铱,这种元素只出现在陨石里。这样的含铱层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找到。阿尔瓦雷茨推测,一个直径 10 公里的大天体曾撞击过地球,他甚至找到了撞击的地点。自此之后,人们一直在讨论这颗陨石,更准确地说,争论它导致的后果。为了避免长篇大论地介绍这场争论,同时又能向你描绘一下学界对这颗死亡之石的探讨,我将简短地向你介绍一下过去 5 年中发表的一些主要观点。
稍等,在我们一头钻进年鉴之前,还有一项通知:有袋目动物郑重声明,它们在 7000 万年前就在冈瓦纳大陆上定居了。?五-4¨看_书\ ^已.发′布\罪¢辛?蟑?节^关于恐龙时代,就此啰嗦这么多。
现在我们开始吧!
祸不单行
众多行星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建筑材料没有派上用场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被甩到太阳系的外部。从那时起,永恒的黑暗与寒冷中的宇宙里一直有几十亿个由尘埃、岩石和冰物质构成的大大小小天体,它们围绕成一个无形的外壳,将太阳系牢牢包裹了起来。
1950 年,荷兰天文学家扬·亨德里克·奥尔特找到了那些周期性回归的彗星的诞生之所,奥尔特云也由此得名。云团中的碎块物质不断相互倾轧,并受到相邻星球的重力影响——地球在古代巨蜥的脚步下颤抖时,情况也是如此。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一些碎块物质被甩出了云团,之后在太阳系中做周期运动。大约 6500 万年前,在距木星 1.5 光年的地方,一个这样的颗粒物被抛了出来,然后火速朝地球飞来,它没有在最后一刻转弯,而是以每秒 25 公里的速度撞上了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海岸。
犹加敦半岛,2000 年上半年:科学家们研究了直径 200 公里大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他们认为这里正是陨石撞击之处。根据周围奇特的环形结构,可以推断出当时冲击波的巨大威力。周围的沉积物在转眼之间变成了类似石质颗粒的液态物,那是一片颗粒的海洋,呈波浪状向外扩散。
伦敦帝国大学环境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加雷斯·柯林斯通过计算机仿真撞击效果,对被撞击地区出现的突起和环形结构等特殊地貌作了清楚的解释。
柯林斯认为,那次撞击本身并不足以引起大量的物种死亡,在此之前,地球气候的变化和频繁的火山运动早就已经为恐龙的灭绝拉开了序幕。
犹加敦半岛,2001 年:动物和植物皆因中毒身亡,无一幸免。虽然一颗陨石击中了墨西哥,但不到 10 公里的直径不足以扬起“核爆之冬”的大量尘埃。通过蒸发,碳酸盐和硫酸盐被释放到了大气层中,在那里与水结合成剧毒的硫酸。数年来这些动植物没有任何庇护,遭受酸雨的袭击,最后落得这一众所周知的悲惨下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