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命体征(2/6)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护理综合考研应试指南第五章 生命体征
免损伤、舌、口腔、食管、胃肠道黏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4)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
5.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体温监测的重要性,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介绍体温的正常值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
(3)教会对体温的动态观察,提供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的护理指导,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一)体温过高
1.定义。体温过高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2.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37.3℃-38.0℃(99.1下~100.4下)。中等热:38.1℃-39.0℃(100.6下-102.2℉)。高热:39.1℃-41.0℃(102.4下-105.8下)。超高热:41℃以上(105.8下以上)。
3.发热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
(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4.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5.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2)加强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观察治疗效果。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
(4)促进患者舒适: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舒适的休息环境。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5)心理护理:观察了解发热各期患者的心理反应,满足患者的需要,关心、体贴患者,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二)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过低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2.临床分级
轻度:32.1℃-35.0℃(89.8下~95.0℉)。中度:30.0℃-32.0℃(86.0下-89.6下)。
重度:<30.0℃(86.0下),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0℃-25.0℃(73.4T-77.0工)。
3.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
4.护理措施。
(1)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2)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给予热饮,提高机体温度。(3)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