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4/寂寞心事谁知

04/寂寞心事谁知(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4/寂寞心事谁知

是一个受害者,事情过去十几年,她才要将那份伤痛慢慢平复淡忘,那些封建卫道者们却又跳出来将旧事翻出来,大加评点斥责,可知当时的

社会环境,对李清照这样的女子是何等排斥与不容。对那些来自他人的风言风语,我们没有从李清照留存下来的文字中找到半点回应,也许她根本就不曾回应,不屑于回应。

六十岁之后,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已基本停滞,但她对时事的关注与热情却未曾减弱。大约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清照六十岁的时候,是年立春,学士院进帖子词,清照作了《春帖子》《端午帖子》等诗。这些帖子或为皇上****,或为皇后奉承美言,纯属应酬之作,自然谈不上什么艺术魅力,与她曾经写下的那些铿锵有力的爱国诗词相比,更无法相提并论。

对于李清照晚年的这些举动,可能会让很多喜欢她的朋友觉得不能理解。其实,如果回到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这一切也就能理解了。一个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要在那个时代里活下去,何其艰难啊。作为名动朝野的大词人,一些无奈的应酬自然也必不可少。更何况,对于赵宋王朝,她原本就怀着一份极为复杂的感情,她恼怒于他们的不抵抗,却也脱不开自己身为大宋子民的忠君观念。李清照不是女神,更脱不开时代带给她的局限性。

对于自己到老都无法脱去的那份名利枷锁,李清照其实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去金华避难往返临安的途中,她两次都要经过桐庐严滩,那里相传是汉严子陵的垂钓之地。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好朋友,刘秀称帝后请严光做官,却

被严光拒绝。后来,严光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被后人名为钓台,亦名严滩。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弗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那年李清照由金华返回临安,想到自己在乱世里的种种苟安之举,竟忍不住满心愧责。她也同前人一样,特意选在夜幕低垂时经过钓台。

夜色中的钓台,显得尤为庄严肃穆,它已在富春江边静静地俯瞰千年,当年静坐江边的垂钓人也已逝了千年。“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李清照想起前人的诗句,自己亦即兴咏了一首《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对这首小诗,今人黄墨谷先生在《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中曰:“她只用二十八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怼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李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时人的贬损也罢,今人的怜惜也好,终究都会被时光的河流携着流向历史的深处,当年种满芭蕉的小院也早已风流云散。流不走的,是李清照那一份千古寂寞情怀,在她的词里,在她的诗里,如点点滴滴的芭蕉雨,敲击着后世读者的心。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