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物是人非事事休(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2/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来说,都要算是好消息。可这一年春天,在金华城的陈家院落里,李清照却再一次无语泪流。这个春天,她曾雨中登临八咏楼,八咏楼给她的却是无边的家国浓愁。这个春天,绿肥红瘦的晚春时节,李清照也曾拟舟游双溪,她却担心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那些愁。
是何愁,欲说还休?愁有多浓,连那一叶轻舟也载不动?
李清照晚年作品,个人际遇的悲苦之作已明显少于她的中青年时代,寄予家国之
思、关心时事的作品却篇幅大增。经历了太多的人生风雨,李清照已如一棵饱经沧桑的巍然老树,个人的恩怨情愁再难晃动其根系枝叶。可这一次,金华的晚春里,李清照天生的那一份婉约情怀再一次被触动,多少事,欲说还休。家国之恨可说,漂泊流离之苦可说,不能说的永远是她婉转曲折的万千个人心事。
当年与赵明诚屏居青州,李清照经历情感上的失意与冷落之际,曾将赵明诚称为“武陵人”,而今她选取《武陵春》作词也自是别有深意:孤侣飘蓬,金华的避难生活再度勾起她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对明诚的思念。青州避难,纵“武陵人远”,他总还在,如今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光阴流转,世事沧桑,数年之间她已经历太多:国破家亡、再嫁离婚、世人的讥讽、家人的不解、晚年的凄清与孤独……这些都是压在李清照心头的大山,注定永远无处可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一腔愁绪化成有形,载于舟船,其实并非李清照首创,前人诗词中已频频出现。宋初郑文宝在《柳枝词》中云:“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后来苏轼仿郑文宝之作,在《虞美人》中云:“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陈与义又借用苏轼词,在《虞美人》中写:“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些前人之作不可谓不妙,但因词人们少了李清照那般波折多舛的遭际与切身的体会,也就少了一份情感的感染力,读来总是没有李清照词这般绝妙动人。
在金华避乱期间,除却对**时局的担忧及
个人情感的悲苦之外,李清照又经历了一次麻烦,这麻烦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高宗赵构给她带来的。
原来,在清照挥泪写《〈金石录〉后序》之时,不知哪位大臣向高宗进了一谏:“王安石自任己见,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天下之乱,实兆于此。”高宗对此竟然深为赞同:“极是。朕最爱元祐。”李清照为元祐党李格非之女,这一次高宗迁怒于**原不该再牵连到李清照头上的,可李清照还是当年的**赵挺之的儿媳。当年由赵挺之参与编纂的《哲宗实录》,如今被高宗认为是一部禁书,因书中有对王安石的大量赞美之辞,这对当年极力废辍**的高、向两位皇后不利。“本朝母后皆贤,前朝莫及。”“皆是奸党私意。”高宗为那本《哲宗实录》定性,他令人前去索取赵明诚家藏的《哲宗实录》:“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
逃亡中,清照像守护她的生命一样冒死留存下来的一部书,到今天竟然成了“禁书”,成了赵家的又一“罪证”。虽然除将书收缴之外,朝廷并没有进一步采取更激进的行动,但李清照还是被大大地刺伤了。想起当年公公赵挺之为奸臣贼子蔡京之流所害含恨离去,夫君赵明诚为赴朝廷之命,酷暑天快马加鞭奔建康终命丧黄泉,赵家对朝廷一片忠心,最终却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如何不让人心寒。
金华,纵有千古风流的八咏楼,纵有景色宜人的双溪,可对李清照来说,依旧是一片伤心地。难怪她一个胸有豪情万丈的女子,也怕那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她又要起身离开了。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