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2/物是人非事事休

02/物是人非事事休(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2/物是人非事事休

位于今天浙江省金华市区东南隅八咏路上的八咏楼,是金华一处著名的登临胜地。此楼坐北朝南,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上。沿百余石阶拾级而上,登楼远眺,南山连屏,双溪蜿蜒,美不胜收。历朝历代的很多诗人、书法家,都曾慕名前来登临题咏,留下诸多诗文名篇。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初建于南朝。南朝齐诗人沈约任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太守期间,曾数次登楼吟咏,写了总题为《八咏》的八首诗题于玄畅楼壁,被时人称为“绝唱”,后此楼遂被改名为八咏楼。

来金华,八咏楼自然是文人雅士们不愿错过的一处胜地。

又是一年春来,是绍兴五年(1135年)了,李清照已来金华几个月。战乱频仍的年代,漂泊异地他乡,纵有打马游戏聊以**,那一份春愁却依旧来得比往日更浓更烈。

那一日,天空中飘洒着蒙蒙细雨,李清照撑一把油纸伞走进那场春天的雨里。她沿石阶缓缓而上,登上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八咏楼。站在八咏楼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南山、近前的江水,都被裹进一片茫茫的雨雾里,江上舟楫若隐若现,远山近水,美若一幅古意淋漓的水墨山水画——虽少了晴空下的一览无遗,但平添几多烟水迷离之意。风携细雨,跳过楼阁画栏,直扑到李清照的脸上、身上,也直扑到她的心里去,那么凉。

这风雨中的八咏楼,曾几度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又见证多少浮世悲欢,它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已在这里静静地守了几百年。往昔名流,登楼凭吊,或为眼前如画的江山而咏,或为心中个人惆怅而抒,谁人又懂得清照此刻的心情?凭

栏远眺,多少前尘旧事今古逸思,一如那场细细密密的雨,齐袭清照心头。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当年沈约登楼频发绝唱,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一句“千古风流八咏楼”笔调何其轻灵潇洒,八咏楼千百年来的风流倜傥,顷刻自其笔底磅礴而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何等的气势雄壮。如此气势雄壮的山河美景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无边的忧愁。金人连年于深秋弓劲马肥之际南侵,作为皇上行在的临安也处在危险之中,朝廷统治者却不思反击收复失地,只一味地用土地、金钱、玉帛等求和投降。那性如虎狼的金人,即使他们暂时退回北方,又怎肯善罢甘休,眼前这片南宋的大好河山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又生活在怎样的痛苦中?这一片大好的河山啊,它的前途何等让人担忧。

这样一份沉重的家国之恨、江山之愁,原本要交给朝堂之上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决策者,交给驰骋沙场的男儿英雄,可在南宋小朝廷流亡逃窜的路上,多少谋士与英雄早已群体失声。李清照,这位半百老妇,却以笔为戈,从柔弱的女子胸腔里吼出了让多少男儿都汗颜的忧国忧民之音。

那个让八咏楼一举成名的南齐诗人沈约,在《八咏诗》中也曾留下如丝如缕的愁,他为春风秋月而悲愁,渴慕一份“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的隐士生活。李清照却如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她愁着,却不逃不避。她的愁不是娇弱女子的纤细哀愁,更非某些无聊文人的无病呻吟,那是一股真

挚而炽烈的情,是一份沉郁而悲痛的愤,两股情绪交织于一起,就有了这首沉稳凝重、蕴藉丰富的千古题咏。

八咏楼,因为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而倍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

李清照,因为八咏楼,她的爱国忧民之心昭于日月山河,万古常存。

去金华,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双溪。那双溪的舴艋舟,已在李清照的词里轻轻摇荡了九百多年。

从金华城南流过的婺江水,因汇合东阳、永康二水,又名双溪。自宋迄今,双溪是去游金华的人绕不过的一处风景胜地。当游人们泛舟双溪,轻摇舟橹,徜徉在那一片山水之中时,总会忍不住轻轻吟诵起那首《武陵春》吧。那一首唯美忧伤得让人泫然欲泣的词,早已化在金华的青山碧水里,化进后世人的心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绍兴四年底,进攻临安的金兵撤退。绍兴五年初,金太宗死,高宗赵构也在此之后不久重回临安。这些,对当时正在金华避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