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欲将血泪寄山河(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5/欲将血泪寄山河
第一段从开头的“三年复六月”至“臣下帝所知”,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到绍兴三年六月时,天子已听政好几年,他
思念父兄,派遣使者出使金国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对皇帝此举,李清照却并未给予高度的评价与支持,她以为为尽孝而一味求和的做法并不可取,更不必记功做宣传。她希望有人能像当年的窦宪一样,北破单于,刻石纪功;能像桓温那样,收复失地,重见旧地杨柳。然而眼下的皇帝为着所谓的孝心不惜任何代价一味求和,实在让人痛心。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一四》载,在使者出发之前,帝曰:“卿等此行,不须与人计较言语,卑词厚礼,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李清照此言正是对高宗赵构一味求和的做法的辛辣讽刺。对一位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半百老妇人来说,说出这样的话来,要何等的见识与胆量!
从“中朝第一人”至“与结天日盟”为第二段。这一段里,清照首先对使臣韩肖胄的品德才能给予高度评价,深信他一定能像他的父祖辈一样贤良威严,很好地担当出使重任,以振国威。要让金人像当年匈奴害怕王商,吐蕃人害怕郭子仪那样,慑服大宋使者。同时,李清照也希望韩公能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家中高堂老母及妻儿不必牵挂,以对敌人的极度蔑视和勇敢的斗争精神,达成与敌人的平等协议。
“胡公清德人所难”至“壮士懦夫俱感泣”为第三段。这一段里,李清照表达的是对韩、胡二公出使的期望,希望他们像韩信忠于汉室,荆轲勇于赴难那样,出色地完成任务。提笔之际,李清照甚至能想象到为二人送行的壮烈场面,
从而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韩、胡二人的崇敬之意。
“闾阎嫠妇亦何知”至结尾,为第四段。作为一个民间的寡妇,李清照却对肩负重任的使者有所交代:其一,叮嘱二公,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行事,绝不可麻痹轻敌,定要防患于未然;其二,希望二位使者多多带回一些中原人民的消息,旧日的胜迹今天如何了?故人坟前已是什么景象?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否还能种桑麻?敌人是否还用重兵镇守着中原城郭?这些消息都是李清照急切想知道的;其三,请二位使者一定要记住一个流亡妇人的心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第二首诗是清照想象二人出使北行之后,沦陷区的中原人民将如何夹道欢迎他们,表达了人民对光复大宋的向往。同时,她又清楚地看到金人的掠夺本性,反对继续与敌人结盟。
这两首诗里有深刻的揭露、尖锐的谴责,也有冷静的分析与积极的建议;有椎心泣血的悲痛,也有气贯长虹的豪情。文中大量的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也显示了李清照才学的丰厚。然而,这两首诗之所以流传后世打动读者,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清照在诗中所流露出的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半百老妇人,她不是政治家,不是官员,却有着一份清醒与眼光,对当时的敌我形势及对敌斗争的策略,李清照的见解可谓独到又大胆。这是一篇融思想性与战斗性于一体的诗歌,诗中凝聚着如此浓厚的爱国爱家之情,让人不得不再一次对这位困病交加的女词人刮目相看。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