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梧桐落,又还秋色(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3/梧桐落,又还秋色
建康城,注定是李清照永远的伤心地,赵明诚在这里被罢官,又最终命丧此地。
建炎三年八月十八,赵明诚带着无限遗憾撒手而去。
那一年,赵明诚四十九岁,李清照四十六岁。
除了在《〈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留下的那一句话,再也找不到关于这个男人临终前的记录。他给李清照带来的悲痛几乎是灭顶的。
异地他乡,无人能给李清照一份依靠,她只有独自坚强。那流落异地的亡魂,那段无法言说的悲痛,早已湮没在长长的时光里。今天的我们,无法读到赵明诚临终的诗文遗言,也无法还原当时李清照的悲痛欲绝与慌乱。可我们能想象得到,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妇人,要用怎样的力气来抵制那份丧偶之痛,要怎样强忍悲伤亲自安排赵明诚的后事。那是一种赤脚在刀尖上的行走,每前行一点都是鲜血淋漓的钻心疼痛啊。
有一篇长长的祭文,是李清照写给赵明诚的。如果那篇祭文存世,想来一定不亚于记录他们生平事的《〈金石录〉后序》,只可惜,它的全文已经散失,我们只能看到两句残句: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因赵明诚去世之时被旨知湖州,后人遂将这篇祭文命名为《祭赵湖州文》,而李清照原文的题目是什么却不得而知了。从流传下来的这两句来看,李清照所作的祭文当为“四六”骈文,这种文体滥觞于西晋陆机的《演连珠五十首》,形成于南朝,“四六文
”的称谓大致起于中晚唐之间。“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这是一种极为注重对偶声律的文体,对写作者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李清照被认为是继唐代李商隐之后“妇人四六之工者”,这两句祭文,动人之处不在形式的整饬,而在蕴含其间的那份悲痛与深情。
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八》中记载:“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李清照借用其典,是说赵明诚先自己而亡,死得其所,较后亡的她来说处境较好。情到深处情转淡,是怎样的悲痛,才让李清照生出这样一种自我安慰的情绪:感谢你先我而去,不必受我今天这样的失侣之苦。
“杞妇悲深”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刘向的《说苑·善说》中记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一句是说李清照的悲伤与当年的杞妇一样深,而“坚城”则语带双关,有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他又何尝不是李清照的长城?
而今,她的长城却轰然倒塌了,只留她一个人,在这异乡的城。
料理完赵明诚的丧事,已经是那年的闰八月,是建康城的秋天了。
这一个秋天,似是比
哪一个秋天都更萧瑟,更寂寞。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从词牌名即知作词人的心情。这是赵明诚卒后不久李清照写下的一首悼亡词。
还记得李清照二十一岁左右写下的那首《行香子》词吗?彼时受朝中党争株连,一对恩爱的人被迫分居两地,那时她为两地离愁苦:“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党争之祸总有平息之时,再远的人间别离也有重逢之日,这一次,她与赵明诚却是人间天上两茫茫,一道天河横亘中间,永无舟楫可渡。夜半枕簟凉透骨,无声的泪水一次次把枕头打湿,尽管在写给他的祭文里她曾努力伪装坚强,可那样漫长的秋夜,那份锥心的思念,谁能懂得?静静的暗夜里,起解罗衣,问一声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是习惯性地问吗?那个人却再也不会回答她了。只有她自己一声长长的叹息,在静寂的夜色里,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夜深了,这个已经彻底老去的妇人还在轻轻摩挲着她那件旧罗衣,那是她最为心仪的一件旧衣吧,翠色丝线绣制的莲蓬,金丝勾边的藕叶,鲜艳的罗衣曾伴着她走过最好的年华岁月,那时她的身边还走着同样风华正茂的他。而今,她老了,衣也老了,斯人已逝。曾经的翠绿、金色已变
得黯淡,一朵朵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