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7/金石才子梦词女

07/金石才子梦词女(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7/金石才子梦词女

从有竹堂李家府邸归来,赵明诚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思念。那个倚门回首嗅青梅的青春靓影,那蓦然回首的嫣然一笑,扰得他寝食难安。旧时婚姻,父母做主,可他该如何把这一桩心事向父母开口?他们又是否会赞同这门亲事?

在不久之前的太学学堂,在东京大相国寺的元宵节灯市上,这位满腹心事的年轻人已经出场,我们亦知他就是未来的词女之夫,但对他的身世,还是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亦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后世人熟知他,多因他是李清照的夫君,曾与李清照共同谱就一曲世间爱情华章。他是那一曲曲爱情词、相思词的源头,因为他在,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与愁苦才那样绵绵不绝地流淌倾泻。在一代词宗的光环之下,赵明诚似乎一直是站在李清照暗影里的那一个。事实上,能打动清照心扉的男子,又怎会是寻常人物?

与李清照相识之时,赵明诚二十岁左右,还在东京太学读书。说起赵明诚,自然不能不花费一番笔墨在其父亲赵挺之身上。赵挺之(1040—1107),字正夫,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曾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这些经历倒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颇为相似,但他远远比李格非识

时务,升迁之路也比李格非顺当。他一路从教授、通判、秘阁校理至迁监察御史,徽宗即位后,赵挺之力主绍述之说,排斥元祐旧党不遗余力,曾深得徽宗赏识,崇宁年间官至宰相之位。这时候的赵挺之还是吏部侍郎——一个正二品官职,大体相当于现在管人事的人事部副部长——一个相当了得的职位。

据历史上有关赵挺之的记载,因为在后来的党争之祸中,李清照上书救父却遭其无情拒绝,他便被冠以一个无情政客的大帽子,又因他与苏轼不和,而苏轼流传于后世的才名声誉又远在他之上,他也常常被当作一个站在苏轼反面的历史人物而被人嘲笑。北宋绵延几代帝王的党争,本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之争,跳出那一段历史重新来看,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后人对赵挺之的评价有些失之公允。

大约在赵明诚五岁时,任德州通判的赵挺之极力奉行王安石新法,因而与坚决抵制新法的苏(轼)、黄(庭坚)等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罅隙也因此而生。对这位与自己同朝为官的同僚,苏轼、黄庭坚等人曾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苏轼就曾在赵挺之召试馆职之际公然反对:“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这大概也让赵挺之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他在得势之时对元祐旧党极

尽打击之能事。

《宋史·赵挺之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说的是哲宗即位后,大赐天下,赵挺之的上司郡守贪图财利,不能及时将皇上的赏钱下发,被激怒的士卒手持棍棒冲进官府,郡守都吓跑了,赵挺之却安坐堂上问明情况,把赏钱发给士卒,惩治了带头闹事的人。

又载一事:“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从这几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为官一任的赵挺之还是挺有胆略的。虽然后来他对元祐党人的打击不免超出其职责范围,但也没有元祐党人眼中那般不堪。

赵明诚还有两个哥哥,长兄存诚(字中甫),次兄思诚(字道甫)。作为赵挺之最小的儿子,父亲又官居高位,他原本该是娇生惯养。可与一般官宦子弟不同,赵明诚虽为贵家子弟,但身上并无纨绔之习,他自幼喜金石刻,且终生不渝,为此几乎耗尽毕生的心血与财力。在《金石录》自序中,赵明诚曾云:“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

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卷三十》中《汉重修高祖庙碑跋尾》有云:“余年十七八时,已喜收蓄前代石刻。”

父母都希望儿子读书求功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从古至今,大约没有多少家长可以脱俗。赵挺之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很听话,很争气,后来他们也都在朝中做了大官,唯这个小儿让他极为头疼。虽然把他送进太学这样最高的国家学府,但他的心思好像并没太放在读书求功名上,他只对那些破石头、烂铜、碑刻、字画感兴趣。更让赵挺之不爽的是苏、黄等人视他为眼中钉,这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