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及笄之年,小荷初绽(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6/及笄之年,小荷初绽
年少的时光,李清照有亲人浓浓的爱相伴,有故乡的青山秀水润泽,跟父辈们读书习文感受着书墨芬芳,也常到东京有竹堂与父亲、后母还有弟弟共享天伦之乐。在那样静谧又美好的环境里,李清照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懂事了。
成长的烦恼,偶尔也是有的,谁的成长道路又能一帆风顺呢?清照十一岁时,**章惇为相,他是苏轼的死敌,可他偏偏要召苏轼的门生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拒不出任,得罪了章惇,遂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
当然,这只是少年李清照生活上空偶尔飘过的乌云。一年之后,李格非又被召回京,撰写了那篇有名的《洛阳名园记》,由著作郎再到礼部员外郞,李格非一路升迁,仕途亨达。那也是李清照少年岁月中难得快乐又平静的几年。
光阴荏苒,李家有女初长成,清照已经十四五岁了。相对宽松民主而又和乐融融的书香家庭,让她从小深浸书香之中,她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礼又率性活泼的少女。在李清照晚年一首回忆自己创作经历的小诗《分得知字韵》中,她曾这样写: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彼时李清照已是一位历经重重磨难的中年妇人,倒退三十年,她最初学诗正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
十四五岁,多少女孩还绕于父母膝前
撒娇发痴,李清照却已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少女了。她拿起笔,开始认真作诗。数年读书习文已为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文学功底,宽松而充满了温暖与爱的家庭环境则培养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她向父辈们请教学习,也和父辈们一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读书习文见解。她像男孩子一样跟着堂兄们在故乡的山水间郊游踏青,齐鲁大地上的山水风物,是李清照最初的创作源泉。美丽的大自然,是她美育的启蒙老师。
旧时男孩女孩长大成人,都要举行隆重的成人礼仪式,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分水岭。成年礼就代表当事人具有了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从此要脱离亲情的庇护,独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男孩与女孩的成人礼举行时间也不同。男子二十行冠礼,称弱冠之年;女子十五行笄礼,称及笄之年。《礼记·杂记》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束发,到了嫁人的年龄。
行笄礼又称“上头”,梁代简文帝萧纲的诗《和人渡水》中有云:“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唐代李何在《观妓》中说:“向晚小乘游,朝来新上头。”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有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这些诗句均是描写女子参加笄礼的场景的。宋代
理学兴盛,一些学者为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女子笄礼变得更加隆重,仪式也更加烦琐。据载,宋代女子上头多安排在清明前两日举行。吴自牧的《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就有关于宋代女子行笄礼的记载:“清明交三日,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明水镇的又一个春天来临,泉水淙淙中,杨柳已绽新芽,院角金黄的迎春也已绽放笑颜。这个春天,对李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小才女清照要行笄礼了。
因父亲和后母远在东京,清照的及笄之礼便由乡下的两位伯母操持。按当时的风俗与惯例,清照的笄礼也被安排在那年的清明节前两日举行。
离那个日子还有数天,院子里就已经搭起高高的七彩秋千架,伯母们又在商量着为清照置办什么样的新衣行头,如何筹备她的出游。这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女孩,虽然后来有后母照料,但她仍被两位伯母视若己出,她是吃着她们的奶水,在她们的一路呵护中长大的,这也实在是她不幸中的万幸。
看着家人为自己的笄礼忙前忙后、欢天喜地地准备,清照心里既欢喜又有一股说不出的感伤。或许,每一个将要迈进青春门槛的少女都会生出那样的心思,说不出是喜是忧,
是期待还是忐忑。
光阴深处,我们无法触摸到少女清照的容颜,但从她后来的词作中揣摩,可知她的容貌与才气一样,同样让人一见难忘。十五岁的清照,该是一位端庄又清丽的亭亭少女了。那一抹淡淡的轻愁,正慢慢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