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童年岁月,苦乐交织(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5/童年岁月,苦乐交织
北宋元丰年间,在章丘明水以西三里许有一户廉姓人家。那是一个遍布茂林修竹、溪静水深的宁静之乡,主人廉先生原为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隐居于此地。廉先生云巾羽服,置身林泉之下,颇有隐士高风。廉家与李家有通世之谊,李格非在老家时常常与两位兄长,还有他年幼的侄子李迥前去拜访。
大约在元丰七年,廉先生去世,其家人请李格非为其作序祭之,就是那篇广为后世传颂的《廉先生序》。这篇序言后于宣和五年(1123年)被廉家后人刻碑,与之一起刻碑铭记的还有李格非的侄子李迥的《廉先生碑阴记序》。虽历经重重劫难,碑上两篇序言已变得残缺不全,但在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努力寻得的几块残碑中,其写作年月与作者署名还是清晰可见,这两篇序言也就成了李格非父女原籍当为章丘明水的有力佐证。李格非序言落款为“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这说明一点,就是在此期间,李格非恰在章丘明水老家,这也牵出李家父女一段让人伤心的往事。
对彼时的李格非,甚至对他们整个李氏家族来说,李格非能得时宰王珪的赏识并被他招为东床快婿,都应算一件极为荣耀幸运的事,可惜那样的幸运如
流星过眼,太过短暂了。
宋神宗元丰八年,清照两岁,她的生母王氏早已过世,李格非料理完妻子的丧事,还未从伤痛中走出来,这年五月,岳父王珪又撒手西去。一两年之内两位如此重要的亲人相继离去,李格非遭遇的不是一般的生离死别之痛,他的情绪之低落可想而知。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他从郓州教授任所回到章丘明水镇,一边照看年幼的女儿小清照,一边常与周围乡邻来往走动。
旧时官员有丁忧制,即在朝官员若家中亲人去世,要离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此项制度到宋真宗时有所改变,官员丁忧期间也不得离任。李格非此次回乡,当是在其旧职任满、新职未定之时。
为廉先生所撰写的碑序即作于这一时期。
从史料来看,李格非那次在故乡大约待了一年时间。在小清照三岁时,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年),李格非入补太学录,将小清照留在章丘老家,独自到东京汴梁赴任去了。这一段时间,清照是在乡间与祖父及伯父伯母们一起度过的。
正是咿呀学语的小儿,尚不懂得人世生离死别之痛,更无读书学诗之累。跟那个年纪的所有孩子一样,在众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李清照在清泉柳下赏花扑蝶,尽情玩耍,倒也过得
逍遥自在。因为她幼年丧母,父亲又在朝任职不能在她身边,祖父和伯父伯母们就对她愈加疼爱。
彼时,李清照伯父家的堂兄李迥也在明水老家,他比她年长五六岁。李清照三四岁时,他已是八九岁的小小男子汉。这个从小沉稳憨厚的男孩,对活泼伶俐的小堂妹格外疼爱,平时一起玩耍时总是对她分外照顾与忍让,他是李清照童年最好的玩伴。
李格非去东京,人虽远离了故乡,但心从未曾远离,尤其是那个聪明可人的女儿小清照,更是让他牵肠挂肚。李格非在东京,祖父伯父们在乡下,他们信来信往,饱读诗书的他们共同承担起对清照的抚育与教育之责。李清照四五岁时,就已跟着堂兄们一起课读。她读书一目十行,常常过目不忘,其成绩常让她的堂兄们自叹不如。消息传到东京,自是喜坏了爱女心切的李格非,他列出长长一串书单寄回去,让父兄们督促她慢慢学习。
宋哲宗元祐四年,小清照六岁了。这一年,李格非已官居太学正。已经鳏居五年之久的李格非,再一次得到一位朝中重臣的赏识,他就是前朝状元王拱辰的儿子,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格非。也是这一年,李格非在东京赁屋,题名“有竹堂”。晁补之于是年五月二十八日
撰《有竹堂记》记录此事:
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今文叔居有竹,文叔姑亦洒扫储具,借不邀客,客将造门,坐堂上不去,曰:“竹固招我。”元祐四年五月二十八日,颍川晁补之无咎记。
据此可知,元祐四年李清照六岁时,其继母王氏已来她家,并与李格非在东京租屋居住。有竹堂就成了小清照在东京的第一个家。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算是李格非的同僚好友,也是小清照幼年的老师之一,他的这篇《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