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生母后母,皆出名门(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4/生母后母,皆出名门
李清照为李格非之女,历来无异议,然清照母亲何人,却有些扑朔迷离。从所留下的相关资料来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如李清臣所撰《王珪神道碑》云:“(王珪)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庄绰在《鸡肋编》卷中说李格非为岐国公王珪之父王准的孙婿,持此说法的都言李格非之妻为王珪之女。元朝脱脱等著的《宋史·李格非传》中载:“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王准与王拱辰,很显然是不同的人。两种说法不能统一,原也事出有因,即李格非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皆姓王。他先娶王珪之女,也就是王准的孙女,不久之后这位年轻的相门千金就去世了,李格非再娶,娶的即是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为王珪之女所生,她真正的外祖父即为北宋一代名相王珪。
或许因为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低下,或许因为清照生母王氏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关于她的资料,除了在她父亲王珪的墓志铭中出现的上文提及的那一句,再无其他。清照尚在襁褓中,她便去世了,自然谈不上对清照的成长教育。史料中关于清照母亲“亦善文”的记载,说的是清照后母王拱辰之孙女。把清照培养成人,在她的成长中施以影响的,当然也是这位后母。
虽然清照的生母面容模糊,但其外祖父王珪却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原籍成都华阳,父亲王准早卒,王珪由其叔父王罕抚养成人,
少时即随叔父由成都迁至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史料中载“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以甲科榜眼的成绩高中进士(与他同科及第的还有王安石,排在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翰林院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为北宋一代名臣。王珪文采了得,深得皇上器重。自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王珪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并身居宰辅高职十六年。王珪以文学进身,官至宰相,其文采不但受皇帝喜爱,连他的同辈也无不称许,欧阳修就曾赞他“真学士”。
历来官场如战场,王珪能够在那个险恶莫测的政治舞台上明哲保身,一路仕途亨通,不能不说他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他历经英宗、神宗、哲宗三代帝王,并都能受他们的垂青,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此他自己也颇为得意:“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然而他的这些所谓的长处,在一些人的眼里却正是他的短板。有人就戏称他为“三旨相公”,即“取旨、领旨、得旨”——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皇帝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封建时代,权臣以皇帝喜好为导向,明哲保身,倒也无可厚非。不做奸臣逆子,不助纣为虐、鱼肉百姓,
就算不得坏官吧。
王珪一生著述颇丰,《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还有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六十卷,《总目》中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这样的评价,足显其在北宋的文学地位之高。
清照这位以文学进身的高官祖父,却没能对外孙女施以最直接的影响。在清照出生的第二年,王珪即去世了,那份文学天赋却通过自己的女儿遗传给这位小外孙女。除了清照的母亲——那位早逝的相门千金,王珪还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几个儿子受父亲影响,皆在朝为官,其四儿子也就是李清照的四舅父,后来成了秦桧的岳父。依照封建时代讲究婚姻的门当户对而言,李清照的几个姨母所嫁也当非凡夫俗子。
如此一来,说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实不为过,她有出身高贵的母亲,有才华过人的父亲,有位居高位的外祖父,也有淡泊名利、归隐泉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祖父。在那样的家庭氛围中,小清照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何其幸运。然世事难得圆满,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小清照一岁多,甚或更早一些时候(有人猜测清照生
母因生清照难产而死),其生母即去世了。李清臣在《王珪神道碑》中云:“元丰八年四月,丞相王珪感疾……五月己酉薨于位……九月辛酉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