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湖山胜地,文明之乡(2/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2/湖山胜地,文明之乡
所谓“不显”,就是在三个平缓的阜地上建成三处街道交汇的十字路口,每个“十字口”就是一处繁华的商业网点,那里店铺林立,就势而建,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故而有“山”不显;所谓“不露”,就是镇上有三泓水势可观的清泉,分别坐落在松竹茂密之处,又是在当地以诗书相传的三户人家的庭院之中,外人难得一见,故称“不露”。
这就是李清照出生时明水镇的风情,那是一处静谧与繁华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小镇街道林立的店铺恰是那个时代整个大宋朝的一个缩影。那时的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足而稳定,小清照的家就在绿柳浓荫掩映的泉畔。
因为九百多年的时空隔离,关于李清照祖辈的翔实资料几乎无可摘寻,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点,也只能冠以“相传”二字。
相传,在那个富足的小镇上,有一户李姓的大户人家。李姓人家先世原居临淄城,唐末战乱,他们举家迁居乡下并在此定居。明水镇的山山水水,有李家祖祖辈辈洒下的勤劳汗水。
另一个版本的传说则与李清照家族
直接相关:相传曾有一位来自他乡的太守驻守明水镇,被这里的碧水青山、清泉垂杨所吸引,遂生久留之意。太守清廉自律,爱民如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无奈太守只在此为官一载就移官他方,当地百姓及太守自己皆恋恋不舍,临行于林泉之下饯别,太守举杯谢曰:“朔方得以安抚,我将复回终老于此。”太守离去,百姓将他的诗刻在石头上,以慰相思之意。那位太守,名讳已无法考证,其名望与口碑却代代相传直到今日,他就是李清照的祖父。
李清照的祖父后来果真告老还乡,复归林下,重返明水镇,在此安营扎寨定居下来。他有三个儿子,均自小继承父祖家训,读书习字。如此说来,李家也算是一个书香门第。
三个儿子中,小儿尤为聪颖,深得李清照祖父喜欢,他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在李清照晚年自陈家世的作品中,她每每都以寒家子弟自称:“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此处“韩公”当指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的韩琦,其子韩忠彦则在徽宗建中**年间为相。李清照的祖父与父亲李格非都曾得到过他们的举荐,故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能得到权高位重的韩家父子的照拂与举荐,也足以说明李家父子非等闲人物。
在另外一些相关的传记如《宋史·李格非传》等作品中,提到李清照的家世,作者也多以“贫寒”称之,这或许与李清照后来嫁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有关。相对于赵家的门庭,李家只能算是寒门士子之家吧。这自然是后话,且不细论。
2015年夏,我从自己生活的南方小城驱车北上,穿越近四千里的行程,来到章丘的李清照故里。眼前之景与心中所想,竟有天壤之别。今天的百脉泉已完全干涸,当年李清照荡舟的清清莲子湖,裸露着龟裂
的湖底,那几只泊在岸边草丛中的小舟,越发加重了那份荒凉与萧条之意。当年珍珠翻滚的百脉泉在复涌之后再次停涌,漱玉泉池底一片光滑的鹅卵石,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灼人眼目的光。亭台楼榭还在,曲径回廊尚存,只是没有了碧波荡漾,没有了泉声淙淙,我更不曾见到满湖的碧荷红莲。只是在走进那座静静的小四合院,在室内看到陈列着的有关李清照的图文书画和资料时,我才恍然想起,这里就是李清照童年、少年时期曾经生活的地方。
我曾不止一次在李清照的诗词文章里与这片山水亲密接触,也曾在古人、今人的记录里一次次无限地向往,现实却在这个夏天狠狠地灼伤了我。一路走马观花地浏览完清照园,那些被刻在花丛小径旁边的诗词碑刻,那些还泛着浓浓的油漆味的亭台楼阁,几乎把我往日的美好想象全部扼杀。女词人的故里,早已被现代的商业气息掩盖得旧迹难寻了,我们也再难寻到当年那股水灵灵的江南气息。
匆匆地从清照园逃离,我不忍再回头。
回程的路上,遇上当地一位去公园散步的老大娘。当她听说我们不远千里来寻李清照旧迹时,只有摇头叹息:“干了,一年多了,连一场大雨都没下过。”
如此看来,我们也许更应该感谢文字,感谢它为我们留住那片明山秀水,使它永不老去。
不管怎样,我还是一路从济南大明湖畔趵突泉边追寻,来到明水镇的百脉泉,在这里,我们才算找到李清照故里——一个当年被明山秀水环绕的文明之乡。从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