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挺经 > 第十七诀外交

第十七诀外交(1/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十七诀外交

【原文】

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外国强盛如故,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此已事之成效。津郡此案,因愚民一旦愤激,致成大变,初非臣僚有意挑衅。倘即从此动兵,则今年即能幸胜,明年彼必复来,天津即可支持,沿海势难尽备。

拿犯八十余人,坚不吐供,其认供可以正法者不过七八人,余皆无供无证,将来不免驱之就戮,既无以对百姓,又无以谢清议,而事之能了不能了尚在不可知之数。乃知古人之不容于物论者,不尽关心术之坏也。

【译文】

这次用(《南京条约》)议和安抚,实在是万不得已之举。但如果这样做能让英国人从此再不犯我边疆,让我们四海之内都能安定,那么为大局舍小局,也是一件幸事,而且谁又能不说这是一种上策呢?

1840年以来的涉外事务,失败就失败在整日战事不断,没有固定的、好的方针政策,于是外患越来越深,最后无法收拾。(同治)皇帝登基以来,外国仍是那么强大,我们也唯有依赖于讲和,绝对不能更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外国相安无事,这十年以来的平静安定,都是这种策略起的效果。天津这次的教案事件,都是因为民众愚昧,一时愤激酿成大祸,起初并不是地方官员有意挑衅。如果因为这件事发生战争,那么即使今年有幸获胜,明年洋人还会再来,即使天津这一个地方能支撑,沿海各地也是很难支撑的。

已经抓获罪犯八十多人,大多拒不招供,其中认供画押可以处决的也不过才七八个人,其余的人都既不招供又没有证据,不过将来都免不了一死。这样做既无脸面对百姓,又无法面对社会舆论,而事情能否了结还是个未知数。现在总算理解古代那些名声不好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他们心术太坏。

【点评】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他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买洋枪洋炮,甚至还建军

工企业,仿造外国的先进武器。

不过,他的总的外交思想格局是对外妥协,之所以要妥协并非投降或屈服,而是为了韬光养晦,以争取时间来强大自己。这种对外妥协的思想,并非源于他的个人品质,而是由当时的中国大环境所决定的。正如曾国藩所说:“古人之不容于物论者,不尽关心术之坏也。”

不是想妥协,而是不得不妥协,这是曾国藩的无奈,想必听到别人叫他“卖国贼”,他也满心委屈吧!“不怕死”的曾国藩,如果他所处的年代是盛世、是强大的,不用担心被“外夷”侵略,不用担心人民的生活,他又怎会去妥协,以求苟安换取骂名呢?

在当时的中国统治阶级里,主张对西方列强进行坚决抵抗的,也不是没有,不过却不是主流。在“和”还是“战”的抉择上,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始终缺乏“一定之计”。他们一会儿遣兵征讨,“以彰天朝之威”;碰壁后又迁怒于主战的臣子,急着向列强求和,生怕慢了会引起列强的不高兴。

面对如此矛盾和反复的皇帝,曾国藩很是反感。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如此软弱的统治者面前,他只能要求“和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自强”的时间。而一旦真正交战,曾国藩心里很清楚,败得毫无悬念。到那时候,说不定整个大清江山都要毁于一旦。

曾国藩不敢想这些,所以他坚持“妥协政策”,这也使他永久地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实际上,妥协的外交,只不过是弱者生存之道而已。

长期以来,对曾国藩在外交上的“妥协”,人们简单地把其定义为投降、卖国外交。直到近年来,才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为“投降、卖国外交”平反。认为他当时的妥协并非投降、卖国,而是对列强暂时的笼络,以便争取和平环境,给清王朝以发展和自强的机会。总之,他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免受侵略和侮辱。

有些专家学者甚至还认为曾国藩之所以用“妥协外交”,是出于他的政治远见和审时度势,他知道那时候中外实力悬殊,如果和列强来硬的话,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对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