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挺经 > 第四诀刚直

第四诀刚直(2/5)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四诀刚直

因为他觉得,既然要“扫荡群丑,澄清天下”,那绝对要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绝对服从命令、装备精良的部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直接与太平军对峙,出征才有意义。

那时候,他的战斗决心就是:“与此臣贼决一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促成行”。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是曾国藩的想法,但咸丰帝却对他拒不执行自己的命令非常生气,再次让他赶紧出兵。曾国藩则依然坚持,甚至还写了封感人肺腑、忠贞报国、竭尽血诚的信给咸丰帝。

最终,咸丰帝又被他的真情实感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允许他暂时不出征。

这就是曾国藩的“刚”。然而,为了坚持他的这个“刚”,清王朝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死人无数,而且连庐州和武昌也被占领了。

当然,若是曾国藩不坚持这种“刚”,虽然很可能城池不被占领,但也很可能就没有了以后完全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了。所以说,这种“刚”还是应该坚持的,这种代价付出的还是值得的。

当然,要想坚持这种“刚”,也是需要策略的,万万不能莽撞。首先,曾国藩坚持的“刚”是以他的忠诚和“可质天日”为前提的。同时,他对天下形势的判断也很准,他知道水师还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就草率出征只能是徒增损失。

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他的交际公关能力,也让他说服了皇帝。如果他的心不够诚、不出征的理由不充分,逻辑思维很差,问题说不透彻,没有感人肺腑的文笔,感动不了皇帝……说不定会惹得龙颜大怒,而那个“刚”也就坚持得不值了。

曾国藩坚持“刚直”还体现在不怕死上。对曾国藩来说,从他带兵的那一刻起,便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他是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心理,带着竭尽血诚的心去领兵打仗的。所以面对两难选择,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份“刚”的坚持,必须有“无欲”做后盾。因为只有舍得了“欲”,才“刚”得起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你觉得他还会怕什么?

这也许就是“无欲则刚”的原因吧!

“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这再次体现了曾国藩“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和做法。既然“躬身入局”,就要为“局”里的事竭尽血诚。曾国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因此,他敢直接批评他的顶头上司。因为他坚信:“有所畏而不敢言者,人臣贪位之私心也。”

这时的曾国藩还是血气方刚的,他坚忍刚直,一心为朝廷,所以他看不惯官场上的腐败恶行。

这种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做事风格,在他在长沙练兵时,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而这种做事风格,也是“刚”的体现。

他因为立志于“出淤泥而不染”,遭到了地方官员的嘲笑、排挤和刁难,最后不得不逃离长沙,去了衡阳。所以曾国藩说:“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当然,久在官场,或者说已经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曾国藩在中年、晚年时,脾气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他的内心依然“刚直”,但却也懂得了斡旋。他懂得了脾气暴躁、直来直去很可能会酿成大祸,而且对自己实现大志不利,于是有了改变。

这种变化体现在咸丰八年,这时的曾国藩刚刚复出,复出后的他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都

表现得非常成熟老练,既有着他以前坚持的“刚”,又有了适时的变通。这种将“刚直”和“圆通”相结合的方式,让他变得非常老辣。而这种老辣,恰好是他的心态和意志、地位及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梁启超曾经说,如果把曾国藩老年时的心态和为人处世放在他的壮年,大清王朝一定会因他而得到拯救。

其实在晚年,曾国藩的刚性已经被他的圆通全磨掉了,这也可以从他处理天津教案一事看出来。

那时候的他,不像年轻时那样,坚持己见,将清王朝尽量不和洋人开衅的话抛在脑后,而是更多地考虑了清廷和慈禧的意见。如果既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又不和洋人闹僵,这就是两全其美的事。

但曾国藩知道不可能。那时候的列强,已经将中国当成了盘中餐,正想着多吃几口呢,怎么可能让他坚持自己的立场。

于是,他有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而这想法,也应和了慈禧太后的想法。他们采取了向洋人妥协的办法。这位曾经“刚”到驳斥皇帝的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