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挺经 > 第二诀励志

第二诀励志(1/7)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二诀励志

【原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此诸弟勉之而已。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译文】

大致上文人读书的话,首先要有“志”,然后要有“识”,最后要有“恒”。有志的意思就是不甘于人下;有识就是说必须知道学无止境,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就骄傲,就像河伯(河神)观大海、井底之蛙看天空一样,这都是缺乏见识的表现;有恒就是指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诸位现在只是有识无法做到,但有志和有恒,诸位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

如果能够发奋且自立,则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都可以读书,即使是在山郊野外、嘈杂的场所,也是可以读书的,就是砍柴背柴放猪羊,也是可以读书的。但如果不能发奋自立,则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无法读书,即使是在清净之地、神仙住的地方,也都是无法读书的。所以又何必选择地方、选择时间,只要问问自己,立志是不是真的就可以了。

【点评】

要励志,必须立志。

曾国藩对诸弟子有两个要求,第一是“立志有恒”,第二是 “专心致志”。

他说:“苟能奋发自立,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奋发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又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庹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总会常立志,有时是小志,有时是大志。立小志随口可以说说,而且可能也会实现,但难就难在立大志,更难的就是立了大志能否实现、如何实现?

每个人都有惰性,谁都不例外。大凡想有一番作为,也想好好努力的人,每天都在和惰性做着斗争,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彻底战胜惰性?即使自己战胜了惰性,可来自外部的一些影响,比如家庭、单位,也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坚持,放弃一些想法,甚至放弃自己曾立的大志。

梁启超曾说曾国藩是“其一身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就是说,他一生都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做着抗争,与自己的惰性做着抗争。

勇敢地立了大志,而且也用自己的坚持和外部环境及惰性抗争成功了,这就算克服了一个难点。但接下来又有一个难点出现了:如何实现大志?

实现大志是需要超凡的勇气和精神的。同时,只有勇气和精神还不够,如果没有选择好方向,即使再坚持,也无法达到。甚至选择好方向,也坚持了,可方法不对,也还是无法实现大志。

曾国藩立志要做一个好官,做一个圣贤,所以他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将此作为人生准则的他,一生除了书籍和衣服,没有其他财产,有时候甚至还要靠借债来过年。

做了团练教官,开始带兵打仗后,他又以不怕死来要求自己。他不仅这么要求自己,还这么要求身边的人。为此,他挑选的将士大多都是和他一样,有气节、不怕死的人。当然,在那个年代,有志之士、有才之人非常多。但如果心怀大志,却辨不清形势和方向,跟错了人,做错了选择,再大的志、再多的才,一样不能成就大事。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不辨形势,只是凭着一腔热血,连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时弊、整顿吏治,但却惹怒了龙颜,差点获罪。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奏章是给同治帝看的,而不是给其他盛世的贤帝看,因而差点获罪。不过,幸好他又遇到了洪秀全起义,给了他实现大志的机会。同样,洪秀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