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孟子 > 第55章

第55章(1/4)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孟子第55章

六十一圣人章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①;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②。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③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④之者乎!”

【注释】

①故闻伯夷之风者至有立志:见万章篇第十章。②闻柳下惠之风者至鄙夫宽:见万章篇第十章。③兴起:谓感动奋发而起也。④亲炙:朱注:“亲近而熏炙之也。”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可做百代的模范,伯夷,柳下就是的。所以凡是听到伯夷风范的人,顽钝的也会变为廉洁,柔懦的也能立定志向。听到柳下惠风范的人,胸怀狭隘的,也会变成宽宏;性情刻薄的,也会变成敦厚。他们在百代以前振奋那清和的美德,百代以后的人,听到的没有不感动奋起的。不是圣人,能够这样的么?何况亲自受到圣人的熏炙教化呢!”六十二仁也章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①:合而言之。道也②。”

【注释】

①仁也者人也:中庸:“仁者:人也。”赵注:“能行仁恩者,人也。”朱注:“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②合而言之道也:赵注:“人与人合而言之,可以谓之道也。”朱注:“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也。”

【译文】

孟子说:“心德的仁,就是形体的人。把心德的仁和形体的人合起来说,便是道。”六十三孔子章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朱子以为此章重出)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①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注释】

①接浙:见万章篇第十章。

【译文】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说:‘我慢慢的走罢。’因为离开父母之邦的原故。离开齐国,急着从淘米水中取着米就走,因为离开别国的原故。”六十***章

孟子曰:“君子之①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②也。

【注释】

①君子之:“君子”,指孔子。“”,同厄。困厄。左传哀公六年:“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时孔子在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②无上下之交也:朱注:“君臣皆恶,无所与交也。”

【译文】

孟子说:“孔子遭遇困厄在陈蔡之间,因为同他们的君臣平素没有交往的原故。”六十五貉稽章

貉稽①曰:“稽大不理于口②。”孟子曰:“无伤也,士憎茲多口③。《诗》云④‘忧心悄悄⑤,愠于群小⑥。’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⑦。’文王也。”

【注释】

①貉稽:趟注:“貉姓,稽名。”或曰:“北方之貉种人名稽。”“貉”,读鹤音。②稽大不理于口:谓为众人所讪。“理”。赖也,利也。即大不利于众口也。③士憎茲多口:“憎”,通增。谓为士者益为此众口所讪也。又憎一作本**。有憎恶之义。谓士多为众口所憎恶。亦可。④诗云: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⑤忧心悄悄:“悄悄”:忧貌。谓忧在心也。⑥愠于群小:“愠”,怨也。赵注:“怨小人聚而非议贤者也。”⑦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肆”,发语词。“殄”,绝也。“陨”,失坠也。朱注:“本言太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

【译文】

孟子说:“稽很不得大家的称道。”孟子说:“这无妨碍,士人本来就常被大家所讥议的。诗经说:‘内心的忧闷,就因为那股小人的中伤。’孔子曾经便遭遇过的。‘虽不能消除他们的愠怒,但也不降低自己的声名。’文王曾经便遭遇过的。”六十六贤者章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①,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②,使人昭昭。”

【注释】

①昭昭:明也。趟注:“贤者治国,法度昭照,明于道德,是躬化之道可也。”②昏昏:暗也。趟注:“今治之国,法度昏昏,乱溃之政也。身不能治,而欲使他人昭明,不可得也。”

【译文】

孟子说:“古时的贤人,先使自己明白道理,然后叫人也同时明白道理;现在的人,(指在位者)本身就胡涂,却要叫人明白道理。”六十七山径章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间,②介然用之③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⑤子之心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