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91 章

第 91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91 章

姜维调整汉中防守部署而发。《蜀书》姜维传载: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积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这无疑是蜀汉国防部署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在经历了蒋琬时代的战略收缩和延熙七年的那次汉中危机之后,姜维何以还会作此调整呢?

延熙六年(243年),蒋琬率大军还驻涪城,汉中守兵不满三万,次年而有曹爽伐蜀,汉中形势一度危急。此后,蜀汉稍作调整,增强汉中的防御。延熙八年(245年)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蜀书》后主传),可知汉中的防御仍采取“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此制在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前应无变化。从延熙十六年至二十年,姜维年年出军,动辄数万。司马昭伐蜀前对蜀汉兵力的判断是,“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魏纪十 景元三年)蜀亡时,士民簿上“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蜀书》后主传注引《蜀记》)。考虑到吕乂传中所说的蜀军中“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诸弊端,蜀军的实际兵力可能并没有士民簿上登计的那么多。诸葛亮卒后,蜀汉增永安之守,先有邓芝督江州,后有宗预督永安;景耀年间,则为阎宇都督巴东,罗宪守永安。蜀汉后期,南中时有骚动,故先有马忠,后有霍弋镇守南中。此即司马昭所谓“备他境”的兵力,连同成都的守军,不下四万。“余众不过五万”,即汉中、武都、阴平等郡与魏对峙前沿地带的守军,也是姜维北伐所能动用的军队。姜维放弃剑阁南撤后,钟会在给魏廷的上表中说到,“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魏书》 钟会传)这四五万人包括姜维从沓中撤回的军队和廖化、张翼等人的援军。看来,司马昭对蜀军兵力及其使用情况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姜维出军,动辄数万,看来他将汉中方面能动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抽调了。这意味着,在姜维主动进攻的这几年,汉中方面并不曾“实兵诸围”。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最后一次大举北伐,“复率数万人出骆谷”。次年,姜维率军从关中回到成都,对汉中的防御作了这番安排,等于是将早先从汉中诸围守抽调出的军队保留下来,未再部署回诸围守,而将其集中为机动兵力,即所谓“游军”。姜维此举,说是为防备魏军进攻而采取的“殄敌之术”,但考虑到过去十年的时间里,蜀军一直采取主动进攻,曹魏内部变故频仍,无遑出击,所以,姜维此举的重点应不在防备魏军进攻,而是将他能动用的有限的军队,集中成一支机动兵力,以便伺机再出。姜维认为原先的部署“适可御敌,不获大利”,可知他调整部署是旨在进取;“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才是姜维调整部署的重点。

按姜维的部署,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作为汉中的主要支撑点;武都、阴平二郡则有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诸围作为前沿警戒。(注:诸围位置,参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卷七 刘后主志 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一版 第587页)汉寿为费祎生前选定的驻地,位于剑门险要之外,西汉水边上(今嘉陵江)。邓艾在洮西之败后,论姜维必定再出时说到,“彼以船行,我以陆军,劳逸不同。”(《魏书》 邓艾传)可知蜀军出陇西,常常借助江河水道。从汉寿沿西汉水可趋汉中、武都;沿西汉水支流白水可趋阴平。汉寿前有阳平关,后有剑阁,即姜维所谓“重关镇守”。调整之后,汉中督胡济不驻汉中而驻汉寿,则汉寿应为调整后蜀军兵力的一个主要集结地。姜维既然是将诸围守兵集中为机动兵力,以便伺机再出,汉寿又方便于向几个方向出击,可以推知,姜维初作调整时集中起来的机动兵力——即所谓“游军”——应该集中在汉寿。

司马昭伐蜀时,蜀军的部署已然不是如此。蜀汉获悉魏军进攻后,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赴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军增援阳安关口,为汉中声援。廖化率军进至阴平,获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