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90 章

第 90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90 章

对诸葛亮勉力北伐的肯定?抑或是在心底想:一段错误的历史终于成为过去?

诸葛亮去逝后,杜琼又活了十六年,官位则从左中郎将升至大鸿臚、太常,位列九卿。杜琼于延熙十三年始卒。他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结论被证实。传承这套论述的人物则为谯周。谯周受杜琼启发,从刘备、刘禅父子的名字中琢磨出了刘氏祚尽、该禅让他姓的结论。他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蜀书》 杜琼传)刘备名字中的“备”字,可解释为“具”,即完、尽的意思;刘禅名字中的“禅”字,可解释为“授”,即授予、禅让的意思。刘备父子俩的名字连贯起来,等于是在说:刘氏的历数已到尽头,应该禅让给他姓了。(《蜀书》杜琼传;另见刘备称帝一章)这位体貌素朴的老人,已在琢磨这个政权的未来。

景耀五年(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在壁柱上写下:“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师事谯周的陈寿解释说,“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三国志·蜀书》 杜琼传)曹有众之意,魏有大之意。谯周那几句话意思是说,“众而大”的曹魏,终将统一天下,“具而授”的刘氏父子声称复兴汉室,如何可能?他在宫中的壁柱上公开写下这段话。这位体貌素朴的老人,已不避讳宣扬他窥见的天命。

在继《仇国论》成为蜀汉的主流舆论后,谯周对蜀汉国运的天命解读,也在蜀境悄悄传播。《襄阳记》载:

魏咸熙元年六月,镇西将军卫瓘至于成都,得璧玉印各一枚,文似“成信”字,魏人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充闻之,曰:“吾闻谯周之言,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今中抚军名炎,而汉年极于炎兴,瑞出成都,而藏之于相国府,此殆天意也。”是岁,拜充梓橦太守,明年十二月而晋武帝即尊位,炎兴于是乎徵焉。(《蜀书》向朗传附向宠传注引《襄阳记》)

援引谯周言論的是向朗的兄子、向宠的弟弟向充,蜀亡前曾任射声校尉、尚书。咸熙元年(264年)为蜀亡的第二年,向充在洛阳,参与了司马炎代魏的舆论造势。谯周被诏至洛阳,则是在晋泰始三年(267年)。可知向充闻谯周之言,不是在洛阳,而应该是在巴蜀,在蜀亡之前。显见谯周对蜀汉国运的天命解读,早就在蜀境内传播。

谯周的这个解读,是当年受杜琼“取类而言”的启发,“触类而长之”琢磨出来的。向充在谯周这个解读的基础上,再一次“触类而长之”。他将蜀汉的最后一个年号“炎兴”,解读为司马炎的兴起。

蜀汉国运的终结遂与中州政治的演变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对天意的最新解读。

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最后一次出征。他轻军出侯和。再也没有人跟他并肩作战。他再一次失败。他再也不敢回成都。成都方面,黄皓等人正谋以阎宇取代姜维,剥夺姜维兵权。

维本羁旅託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立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怯,不复还成都。(《蜀书》姜维传)

阎宇为右大将军,万斯同的《汉将相大臣年表》系之于景耀五年。(《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 《汉将相大臣年表》 中华书局1955年2月第1版)《蜀书》霍峻传注引《襄阳记》载:“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阎宇以右大将军都督巴东,俨然已为姜维之副。二人权位,俨然已如当初李严之与诸葛亮。

诸葛瞻于景耀四年(261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樊建以侍中守尚书令。当年,董允为侍中,曾加辅国将军,陈祇为侍中守尚书令,曾加镇军将军;这年,后主迁董厥为辅国大将军,宗预为镇军大将军。(注:宗预为镇军大将军,万斯同系之于景耀二年,但《蜀书》宗预传叙述他迁镇军大将军时说到,“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政”,可知此事应在景耀四年。)诸葛亮主政,惜于名器;蒋琬、费祎主政,也还算慎用名器;蜀汉末年,军事上更形萎缩,却骤迁如此多的大将军,只能说是削弱大将军姜维在军中的地位。

景耀四、五年间,姜维在蜀汉决策层的地位其实已经大大地削弱。“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权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蜀书》诸葛亮传附董厥、樊建)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对黄皓弄权“无能匡矫”,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