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42 章
是,曹操在得知于禁军败后,遣徐晃单骑驰援,而军队却是在宛城一带就近征集。曹操如此部署,目的是让徐晃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南阳地区,稳定局势。作为后续,曹操再派出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将率军增强徐晃的援军。
曹操初援襄阳,动作是尽可能地急。可是,待到曹操从淮南调遣援军时,却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魏书》温恢传载: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从温恢对裴潜的“密语”及后来被验证的情况看,曹操开始从淮南调兵时,是外松内紧,一方面,为了不引起远近百姓的骚动,调兵的过程示之以缓,另一方面却以“密书”催促其尽快上路,以期诸军尽快驰援襄阳。
待到张辽诸将被召时,情况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魏书》张辽传载:“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乍看之下,是因为孙权“称藩”,所以屯于居巢的军队可以悉数调去增援曹仁。可是,这些以救援曹仁为名义调走的军队,并没有开赴曹仁正困守的樊城和襄阳,而是调到了距离襄阳四百里开外的摩陂。曹操本人也在摩陂。
摩陂,在今河南省郏县,在许昌以西百余里,却在襄阳以北四百余里。按《水经注》中所述,当时的摩陂是一处“纵广可一十五里”的大堰,在汝水(今汝河)边上,经由汝水、淮水,可直通淮南。为什么曹操连同从淮南调走的军队都集中到了摩陂呢?
这年冬十月,曹操从长安回到了洛阳。关于下一步的行动,《魏书》桓阶传记载了一段颇有意味的讨论。
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善其言,驻军于摩陂。
当曹操就自己是否应该亲自南征而与群下商议时,群下认为“王不亟行,今败矣”,显然是看到曹仁仍被围于樊城,压力并没有解除,所以曹操有必要亲自南征。桓阶劝阻了曹操,于是,曹操驻军于摩陂。
桓阶的分析至多只是说明了曹操没有必要亲自南征。若单从救援曹仁的角度考虑,曹操亲自南征至少不是一件有负作用的事情。除非他阻止曹操亲征的真正理由是他不曾说出的另外的考虑,从这另外的考虑出发,曹操亲自南征非但没有必要,还会起负作用。那么,这另外的考虑是什么呢?
如果曹操率领他从汉中、关中带出的军队,连同从淮南调来的军队亲赴襄阳的话,关羽见拔城无望,可能会在孙权动手袭荆州之前,主动撤襄阳、樊城之围,回守江陵、公安。关羽主力已经回守,江东欲袭荆州就不易得手,而很可能只是重演建安二十年的那场危机,孙权很可能放弃在荆州的冒险。那样的话,曹操想让关羽与孙权“相持以斗之”的策略就可能落空。基于这样的考虑,曹操的亲自南征才非但没有必要,还会起负作用。
所以,曹操一方面要以救援曹仁的名义调走淮南的驻军,另一方面又并不让他们开赴襄阳前线,他本人更不能亲自南征。调开淮南的军队,孙权才敢放心地调遣东部的军队,倾力去袭荆州;不让这些援军开赴襄阳前线,是为了让关羽仍然觉得破城有望,继续在襄阳、樊城逗留,从而授孙权以可趁之机。
于是,我们看到,建安二十四年秋冬之际,曹操方面声势浩大的救援襄阳的调兵行动,变成了在摩陂的一次大阅兵。
曹操本人到了摩陂,夏侯惇、张辽、裴潜等这些原屯戍淮南的将帅全都到了摩陂。夏侯惇在摩陂,曹操“召惇常与同载”(《魏书》 夏侯惇传);张辽率军至摩陂时,曹操“乘辇出劳之”(《魏书》 张辽传);裴潜的军队在摩陂表现不错,曹操“叹其军阵齐整,特加赏赐”(《魏书》 裴潜传)。待到襄阳之围已解,徐晃也“振旅还摩陂”。《魏书》徐晃传载,“时诸军皆集,案行诸营。”
这是曹操最后一次检阅他用以平定大半个天下的大军。是后,夏侯惇、张辽等原屯淮南的将领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