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41 章
内,江东帝业需要孙刘联盟。吕蒙只是在对孙刘联盟的认识上与周瑜相近,在政治目标上却是大相径庭。吕蒙的目标是保据江东。至此,江东事业的政治定位又发生一次转折。
不过,要袭关羽而取荆州,并非易事。吕蒙亲身经历了建安二十年的那次危机。那年,吕蒙受命从下游率军两万以取三郡,刘备闻讯后,从益州率军五万东下救援。吕蒙尚在围攻零陵,刘备之军已至公安。如果那年双方真的发生军事冲突,江东其实并无胜算。要取荆州,得等待机会,得妥筹良策。所以,吕蒙“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吴书》 吕蒙传)他在等待机会。
关羽北攻襄阳,吕蒙认为时机已到。不过,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机会,因为关羽在江陵、公安仍留有大量的军队,并在沿江设置屯候。显然,关羽对江东保持着相当的戒备。吕蒙打算就此制造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让孙权以治病为由,公开将他召回建业,而以在当时并不知名的陆逊代他镇守上游,自己却在暗中作好准备。
关羽擒于禁时,陆逊已在陆口任上。他多次致书关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以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抽调荆州留守之军以赴樊城,一方面固然是江东的麻痹战略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关羽为仿佛伸手可及的成功所诱惑。于禁军没后,关羽急攻樊城,并引沔水围城,曹仁等守城非常艰难,甚至已有人提醒曹仁考虑趁早突围北走。在关羽看来,樊城的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只需再加一把劲,即可成功。
孙权既已决策袭取荆州,吕蒙、陆逊的麻痹战略也已奏效,可是,孙权对于西袭荆州的行动却仍然极其慎重。《吴书》全琮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看来,孙权与吕蒙等人的密谋只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连全琮都不曾透露,以免走漏消息,造成灾难性后果。《吴书》吴范传中提到,“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自鲁肃死后,在江东决策层,以吕蒙为代表的主张抛弃联盟的势力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孙权的慎重,心腹近臣们的“多曰不可”,只能说是他们对于能否成功仍有顾虑,而不是在该不该袭荆州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关羽将留守的兵力陆续抽调至前线后,袭取公安、江陵,已经较有胜算。可是,在袭取公安、江陵之后,孙权势必得面对从襄阳回师的关羽之军,以及随后便会从益州东下的刘备大军。双方将有一次大的摊牌,更激烈的军事冲突以及持续的敌对状态势必难免。而曹操在淮南屯有超过十万的庞大兵力。如果孙权不预先考虑好如何应付这种局面,那么,他袭荆州之举换来的就可能不是江东的安全,而是不可测的奇祸。
于是,孙、曹这两位宿敌开始在暗中勾通。
《魏书》武帝纪载:“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吴书》吴主传载:“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牋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孙权主动向曹操请降一事,应放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形势背景中去看。《资治通鉴》在叙述关羽北攻襄阳之战前,先叙及孙曹关系。“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一般认为,这是促使关羽决定北攻襄阳的一个有利因素。按照这一记述,在襄阳之战前,孙权与曹操的军队在淮南处于战争状态。可是,《魏书》武帝纪以及自建安二十二年以来一直屯守淮南的夏侯惇、张辽等将领的传记中,《吴书》吴主传以及长期以来主要在淮南方向对曹军作战的蒋钦、甘宁、凌统等将领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到此间双方在淮南发生战争。只有《魏书》温恢传这样记述:“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通鉴》的叙述应该是以《魏书》温恢传的记述为依据。然而,恰是在此时,恰是在淮南,时为扬州刺史的温恢却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曹仁)方有变。”随后即发生关羽北攻襄阳之事。
因此,在襄阳之战前,孙曹双方并不曾在淮南发生战争,只是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所谓“孙权攻合肥”,也许只是曹操为西援汉中而防备孙权攻合肥,因而预作准备,增戍兵力。时扬州刺史治寿春,兖州刺史裴潜却与扬州刺史温恢在一起,徐州刺史臧霸亦屯居巢,据此可以判断,曹操除了以夏侯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