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30 章

第 30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30 章

到,“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蜀书》 法正传)言下之意,倒是刘璋“违信黩誓”,背信弃义,才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法正信件的这部分内容,简直不知所云。实则,他说不出一个正当的理由来交待眼下发生的事情。

刘备围攻雒城,时间长达一年多。至建安十九年夏,才攻破雒城。攻下雒城后,刘备进围成都。诸葛亮、赵云、张飞等入蜀后,进克江州,略定江阳、犍为、巴西、德阳等地,然后,引兵来会,合围成都。

刘备还派李恢赴汉中联络马超,马超遂降于刘备。为造成震慑效果,刘备暗中以兵资之,令马超领兵屯于成都城北,给成都守军一种印象,似乎马超也领兵来助刘备攻取益州。城中见此,大感惊恐。

围攻成都数十日后,刘备派简雍入城游说刘璋投降。刘璋派手下张裔赴刘备营中谈投降条件。刘备“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蜀书》 张裔传),于是刘璋决定投降。成都投降前的情形,《蜀书》刘二牧传载:

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刘璋决定投降时所说的话,王夫之认为,“犹长者之言也”;但王夫之说刘璋“其不断者,不能早授州于先主,而多此战争耳。”(《读通鉴论》卷九 献帝 三二条)这却有些苛责刘璋了。

从雒城长达一年多的坚守,到成都吏民“咸欲死战”,及至刘璋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益州吏民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抵抗意志。此前,投降刘备的多为客籍士人,如吴懿、李严、费观,连许靖这样的七旬老翁都试图踰城投降。巴蜀本土将吏中,张任被擒后誓死不降;严颜被擒后犹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蜀书》 张飞传);黄权则在刘璋降后才归顺刘备;广汉李邈日后尚敢当面指责刘备夺益州之不当。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二十余年,与益州本土士人一直未能建立相互的信任,这也是他感到统治危机从而邀请刘备入蜀的原因。为什么益州吏民此时倒表现出了一种愿意替刘璋死战到底的抵抗意志呢?或许可以说,益州吏民咸欲死战的抵抗意志,与其说是来自对刘璋的效忠,不如说是对刘备背弃信义的义愤。

刘璋随简雍同车出城,向刘备投降。当他听信张松所言“刘豫州,使君之宗室”、“使君之肺腑”之类的话时,当他与刘备在涪城“欢饮百余日”时,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在益州的统治竟是终结于眼前的这个人之手。

千年后,一个叫洪迈的人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刘璋开门延刘备,坐失益州”。他拿此事与韩馥举冀州以迎袁绍作类比,并感叹道,“孰谓玄德之长者而忍为此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 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第1版)

刘备如愿以偿地占据了益州,代价之一是失去了庞统。庞统在攻雒城时中流矢而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痛惜,“言则流涕”。

在中国民间的印象中,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这应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普及作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历史上,将“伏龙”、“凤雏”并提以比诸葛亮和庞统的说法,见诸于《襄阳记》。庞德公评鉴当时住在襄阳的人物,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蜀书》 庞统传注引《襄阳记》)

根据《襄阳记》的记述,司马徽将庞统与诸葛亮一道推荐给了刘备;而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起初对庞统的才能似乎并无充分的认识。庞统被重用,缘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鲁肃给刘备写信推荐庞统:“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蜀书》 庞统传)鲁肃之所以了解庞统而向刘备推荐,是因为庞统曾送周瑜之丧至江东,与江东士人多有交往。庞统曾对顾雍之子顾劭说:“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蜀书》 庞统传注引张勃《吴录》)江东士人印象中的庞统,颇自负于帝王大略。

刘备与庞统交谈后,“大器之”,遂以庞统为荆州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此时,我们才看到庞统与诸葛亮并列。刘备入蜀,留诸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