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21 章

第 21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21 章

。下一步,“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建安十三年)樊口在今湖北鄂州,在三国时代乃是长江中下游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是日后孙权在长江一线刻意经营的几处要点之一。孙吴一度立都于此。

鲁肃建议刘备进住樊口,极具远见和大局观。曹操已控制襄阳至江陵一线,并延及江南四郡。孙刘日后抗曹,夏口可为前沿据点;但夏口与江东距离尚远。屯兵樊口,可保障夏口与江东的联络和衔接,防止曹操派兵自汝南方向南下遮断夏口与江东的联系。虽然鲁肃本人有意促成孙刘结盟,但毕竟还只是一个意向。假如孙权在作好战争准备并与刘备组成联军之前,曹操即进兵夏口,刘备再次崩溃的话,崩溃的乱流势必波及江东,那么日后的抗曹将会非常被动,江东内部要形成坚定的抵抗意志也会更加困难。鲁肃建议刘备屯兵樊口,可使孙刘在面对曹操势力时有一个战略纵深,亦使孙权能有时间作好军事抵抗的准备。

刘备到达夏口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同赴柴桑见孙权。诸葛亮在出使前所说的话,表明他意识到,尽管他和鲁肃都有结盟的共识,但要在事实上促成孙刘联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困难在于,江东在没有受到曹操威慑的直接压力下,是否会愿意与刘备结盟抗曹?

没有史料确切表明,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跟孙权接到曹操的威慑书信这两件事在时间上孰先孰后。从事态的演进过程看,诸葛亮会见孙权应稍稍在先。这意味着诸葛亮是在孙权有可能置身事外的情势下游说孙权联刘抗曹的。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是孙刘形成联盟决策过程中的一环。《蜀书》诸葛亮传记述了会谈的内容。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

在孙权暂时置身事外的情况下,诸葛亮游说孙权,除了心理激将和形势分析等纵横家的常用手法外,用以说服孙权的关键是对孙曹总体关系的剖析。“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这是对孙曹既往关系史的概括。孙曹原为姻亲,孙氏兄弟名义上顺从曹操把持的许昌汉廷,是为“外讬服从之名”;但孙策在建安三年、孙权在建安七年拒绝了曹操遣送任子的要求,脑子里却还萦绕着南面称孤、以待天命的可能性(《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是为“内怀犹豫之计”。以往,曹操顾虑劲敌犹在,未便加兵江东,孙权尚能维持这种状态;现在,曹操已灭袁氏,又下荆州,下一步势必再次要求孙权履行遣送任子的人臣之责,将孙权纳入控制之中;孙权若再次拒绝,曹操必定加兵江东。建安五年,曹操即曾有伐吴之议,赖张紘劝阻而止。张紘旋即回江东出任会?东部都尉。个中细节,孙权当知。

诸葛亮让孙权意识到,他必须就孙曹总体关系作一个决断:要么北面事之,要么早与之绝。荆州新附,倘若曹操在荆州站稳脚跟,则江东的上游门户洞开,孙权势难再维持“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的状态。这是孙权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所以,诸葛亮说,“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在说服孙权决心不再“受制于人”后,诸葛亮再以对荆州形势的分析,将孙权的决断具体化为出兵荆州的决心。他指出了曹操新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