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18 章

第 18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18 章

肃都已打算北还。

对于刚刚接过江东六郡的孙权来说,要想保住草创的江东基业,继续赢得北来人士的支持尤其重要。

孙权执事之初的一些言行表明,其思路仍在延续张紘给江东事业所作的定位。周瑜荐鲁肃于孙权,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孤思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建安五年)他对鲁肃表示,自己的目标是辅匡汉室,建立桓文之功。对于鲁肃来说,这跟他与周瑜交流时产生的期望大相径庭。于是,鲁肃直率地告诉孙权,曹操挟持汉帝,一如当年项羽之残害义帝,孙权根本不可能建桓文之功。他对孙权说:“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釁耳”,今后倘能“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鲁肃将话说到这种程度,孙权仍在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为此贬斥鲁肃“年少粗疏”,孙权却“益贵重之”。三人态度上的这种微妙关系,背后延伸的其实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张昭站在匡辅汉室的桓文之业的立场,排斥鲁肃有关江东帝业的言论;孙权虽然表面上依从于张昭的立场,但显然也受到鲁肃的观念的鼓舞。

孙权原是想以一个局面超出江东的目标, 将江东的事业与淮泗、与中原、与整个天下联系在一起,稳住北来人士,继续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孰料,在这种关于更大目标的希望中,北来士人给孙权带来一套更宏伟的江东论述。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周瑜和鲁肃。周瑜和鲁肃在建安三年才正式加入江东集团,比张紘、张昭要晚。他们参与到孙权的决策层,给孙权提供了一套江东帝业的完整论述,既有关于江东帝业的天命依据,又有经营天下的战略规划。

孙策初死,鲁肃将北还,周瑜劝留他时说:

“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吴书》 周瑜传)

在周瑜看来,江东将兴起一种新的帝业。这当然意味着汉室已不可复兴,将为他姓所代。根据谶讳,即“先哲秘论”,应天承运取代刘氏者,将兴于东南。以当时的事势而论,这种可能性自然是落在孙权头上。周瑜所说的先哲秘论,是秦始皇以来便一直流传着的一个江东有天子之气的说法。

初,秦始皇帝东巡,济江,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出于吴,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于是秦始皇乃改金陵为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至吴,又令囚徒十余万人掘汙其地,表以恶名,故曰囚卷县,今嘉兴县也。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献帝兴平中,吴中谣言:“黄金车,班阑耳。开昌门,出天子。”(《宋书》卷二十七 符瑞上)

远自秦始皇,中经汉世,近至兴平年间(194-195年),这个江东有天子之气的说法一直不绝如缕地传播着。根据这个说法,天命将垂青于东南,江东将兴起新的帝业。日后孙权在考虑建都时,张紘建议孙权立都秣陵:“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吴书》张紘传 注引《江表传》)孙权遂建都秣陵,改名建业,意在表明这个天子之气的说法将应验在自己头上,他将应命建立新的帝业。后来孙权称帝时,在告天之文中,特地提到“权生于东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录》),即是有意将自己的称帝与这个东南有天子之气的说法联系起来。当然,这是后话。但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到,在江东帝业的推进过程中,这个江东有天子之气的说法,一直贯穿其中。建安五年,周瑜在考虑江东的未来、设想江东可能兴起一种新的帝业时,这个江东有天子之气的说法显然是一个支持性的论据。

周瑜说服鲁肃留下来,二人一拍即合。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旋即会见鲁肃。二人合榻对饮,孙权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说: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 鲁肃传)

鲁肃为孙权提供了一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