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15 章

第 15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15 章

“欲顺江东下”,只是为了解决刘备的问题。所谓“不从,军遂无利”,更像是一个因为有后来的赤壁之败而作的事后之论。假如曹操对江东作政治解决的努力达到了目的,贾诩的这段话还是可以一字不改地写入贾诩传,后面只需要加一句“从之,江东遂平”,同样也能表明贾诩有先见之明。

重要的是,截至此时为止,曹操与江东的政治关系并没有破裂,无从说到一上来便作军事摊牌。而荆州虽已归顺,但尚有江夏郡控制在刘备和刘琦手中。为收荆州全境,曹操也会派兵“顺江东下”。

曹操在下荆州后,征辟原避乱荆州的河东闻喜人裴潜为参丞相军事。曹操问裴潜:“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裴潜答道:“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魏书》 裴潜传)曹操并非不了解刘备,他这样问裴潜,是想了解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到底如何。这也表明曹操阵营确曾着意研究如何解决刘备的问题。既然刘备“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那么,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也就理所当然。所以,曹操在进据江陵后,派兵顺江东下,主要是为解决刘备的问题。《魏书》武帝纪中也是这么记述的:“公自江陵征备。”

曹操的前锋在当阳长坂即击破刘备军众,迫使刘备斜趋汉津,转奔夏口。从距离上看,不等刘备到达夏口,曹操便能进抵江陵;刘备到夏口后,派诸葛亮随鲁肃东下柴桑去见孙权,江东内部经历了一番决策讨论,再集结兵力,派周瑜率军逆江西行而上,至陆口始与曹军相遇。江东屯兵的陆口、曹军主要兵力的集结地乌林、双方发生首次遭遇战的赤壁,大体位置在南郡、长沙郡与江夏郡的交界处。也就是说,经过了这么长时间,曹操甚至连江夏郡都没有进入。从曹操进兵的时间节奏和水陆诸军集结的地点看,曹操派兵顺江东下,即使是为解决刘备的问题,表现得也是足够慎重,更遑论东征孙权。

但显然,在讨论解决刘备的问题时,江东也进入了曹营决策讨论的视野。程昱传载:

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

所谓“刘备奔吴”,应该是刘备在东奔夏口后,又进驻樊口,这种东走的趋势将曹营的注意引向了江东。但是,在注意到江东时,为什么孙权会不会杀刘备成了曹营讨论的问题?刘备是曹操公开的敌人,也就是许昌方面公开的敌人,孙权与许昌的政治关系并未破裂。曹营讨论孙权会不会杀刘备,显然不是以孙曹的敌对关系为前提。曹营中有人认为孙权必定会杀刘备,显然对孙曹的政治关系――尤其是曹操下荆州后“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这一新形势下的孙曹关系――作了相当乐观的判断。“孙权必杀备”只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向曹操输诚归顺。如果曹营里将孙、曹关系的现状看成是一种敌对关系的话,那么,孙权会不会杀刘备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程昱认为孙权不会杀刘备。孙权若不杀刘备,这意味着孙权将公开或不公开地抵制曹操。公开抵制意味着孙、曹在政治上公开决裂;不公开抵制意味着孙权将继续“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在政治上不公开决裂的前提下抵制曹操的意志,这与以往的孙、曹政治关系史倒是具有一种延续性。孙曹原为姻亲。孙策脱离袁术重建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之后,曹操“以弟女配策弟匡,又为子彰取孙贲女”。但在建安三年,曹操礼辟孙权、孙翊,欲以为质,被孙策婉拒。建安五年,孙策死时,曹操曾想因丧伐之。时机是因孙策之丧,缘由却是孙策曾有袭许昌之谋,而实欲攻广陵陈登,但因孙策之死而没有成为一个实际的行动。曹操也因袁绍犹在,所以听从了张纮的谏议,非但没有伐江东,还承认了孙权的地位。他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建安七年,曹操责孙权送任子,孙权同样婉拒之。此时,袁绍本人虽死,袁氏集团尚未消灭,所以曹操仍未对江东采取行动。孙氏兄弟多次抵制了曹操的意志,但都未导致双方政治关系的公开决裂。

放在孙曹既往政治关系史的背景下,程昱判断孙权不会杀刘备,显然是一种可能性。它所显示的政治意涵与曹操给孙权的那封书信之间体现出了一种逻辑联系:既然孙权没有像益州刘璋那样及时遣使致敬,那就有必要对他作一警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