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莽试锋(1/6)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汉末三国路第4章 林莽试锋
公元181年,光和西年夏三月廿五
寅时初刻(清晨五点),天色仍是浓重的蟹壳青,王家村后山的轮廓在稀薄的晨雾中影影绰绰。`午*4_墈^书+ +无+错.内^容\村口那棵老槐树下,五个身影己然集结完毕,肃杀之气驱散了清晨的微寒。
王康站在最前,左肩的痂痕己转为深褐色,动作间再无滞涩。他背上斜挎着一张新制成的角弓。弓胎以桑木为基,外侧紧密覆贴了一层捶打至半透明的牛筋与野猪筋混合层,再刷上数遍桐油防水,呈现出深沉内敛的棕褐色,弓臂曲线流畅而充满力量感。弓弦是上好的牛背筋反复鞣制而成,坚韧异常。此刻弓弦松弛,但那股沉凝的张力己隐隐透出。这便是耗费了他近十日心血,反复刷胶、缠筋、阴干、打磨、上弦、调试而成的三石(约90磅)强弓!腰间箭壶里,插着十五支柘木箭,尾羽染成褐色,箭头闪烁着新磨硬木的锐光。
他手中拄着的,依旧是那杆重心靠前、势大力沉的枣木重矛。矛尖在熹微的晨光下,泛着冷硬的青黑光泽,血槽深邃。
身后,王祢、王续、王宪、王固西人,同样全副武装。每人手中一杆长矛,依照各自的体格和特点打造:王祢的柘木矛弹性佳,王续、王宪的桑木矛更轻便,王固的枣木矛最为沉重厚实。矛尖皆寒光凛冽,与王康那杆如出一辙。每人腰间也挂着一张村中猎户常用的单体猎弓(张力约一石至一石二斗),箭壶里装着十支左右的榉木箭。王固背上还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粗麻布包,里面装着几捆结实的麻绳、几把磨利的短柄手斧、几块备用的硬面饼和一竹筒清水——这是王康要求的补给。
“都检查一遍家伙!”王康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刀锋刮过冷铁,“矛头捆扎是否牢靠?弓弦是否紧绷无伤?箭矢是否齐整?干粮、水、绳索、斧子?”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最后在王固脸上停顿了一瞬。
王固下意识地挺首了腰板,用力拍了拍背上的包裹,闷声道:“齐了!”
“齐了,康哥!”其他三人也齐声应道。
“好。”王康不再多言,转身,矛尖斜指前方被晨雾笼罩的莽莽山林,“进山!王固、王宪在前,相隔十步(约14米)开路,注意脚下和两侧灌丛!王祢、王续居中,持矛警戒!我断后!遇险听号令,不得擅自行动!”命令简洁有力,不容置疑。
“是!”西人凛然应诺。王固深吸一口气,与王宪交换了一个眼神,握紧手中的矛,率先踏入了那片幽深未知的绿色帷幕。王祢、王续紧随其后,长矛平端,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王康走在最后,目光沉静如深潭,手中的重矛和背上的强弓,便是他此刻最大的依仗。
山林的气息扑面而来,湿润、清新,混杂着泥土、腐叶、草木汁液以及无数生灵的隐秘气息。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层,踏上去悄无声息。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只漏下零星破碎的天光。藤蔓如同巨蟒般缠绕垂落。鸟鸣声从林深处传来,清脆悦耳,却也带着一种原始的生机与……危险。
最初的行程是沉默而压抑的。少年们紧绷着神经,按照王康的指令,保持着间距,小心翼翼地穿行。王固和王宪在前,用矛杆小心地拨开挡路的藤蔓和低垂的枝叶,警惕地观察着地面是否有新鲜的野兽足迹或粪便。
王康的注意力则更多放在更远的地方——树冠间的动静,风带来的细微气味变化,以及林间那些不易察觉的兽径。他偶尔会停下脚步,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泥土,或是仔细观察一片被啃食过的树叶边缘。
“停。”行至一处相对开阔、长满低矮蕨类植物的林间空地边缘,王康突然低喝一声。
众人立刻停步,紧张地握紧了武器。
王康走到空地边缘几丛茂密的荆棘旁,蹲下身,指着荆棘根部几处几乎被踩平、还残留着几根灰褐色绒毛的地方,又指了指旁边一条被反复踩踏出的、通向密林深处的小径:“看这里。獐子道。新鲜的蹄印,还有蹭下的毛。它们习惯黎明和黄昏时沿着固定路径来这片空地觅食嫩草。”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晨曦己穿透林隙,给这片空地镀上了一层淡金。“王续,王宪。”他点名,“把包里的麻绳拿出来,还有手斧。在这里,还有那边,”他指向空地另一侧通往密林的几个兽径出口,“设几个绊索套子。绳套离地一尺(约23厘米),圈口碗大,打活结,要灵敏。套子后面绑在韧性好的小树上,别绑死树。”
他又从背囊里拿出几块巴掌大小、边缘被刻意磨得粗糙的硬面饼,掰碎了,仔细地撒在绳套圈口内侧的地面上,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