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言情 > 沉浸式快穿:黑月光人生 > 第78章 (靖康耻犹未雪)新政

第78章 (靖康耻犹未雪)新政(1/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沉浸式快穿:黑月光人生第78章 (靖康耻犹未雪)新政

五年时光,汴河新修的堤岸,不再是夯土垒就的脆弱屏障,而是由灰白色的“神泥”(水泥)浇筑而成,笔首坚固,如同匍匐的苍龙。¢看?书~屋.小?说?网+ ,追′最+新_章?节,

堤顶拓宽,铺上了平整的碎石路面,能容两驾马车并行。

春汛刚过,浑浊的河水在坚固的堤岸束缚下温顺流淌,不复往年漫溢的凶相。

堤岸内侧,新挖的沟渠纵横如网,清冽的渠水汩汩流入两岸无垠的田畴。

开封府外,汴河码头。

“嘿哟!起——!”

粗壮的号子声穿透晨雾。一群赤膊的脚夫,喊着整齐的号子,正将一袋袋鼓胀的麻包从一艘吃水极深的大货船上卸下。

那麻包上,用醒目的朱砂印着两个大字:“金薯”。

“老王头,悠着点!”

船把头叼着旱烟袋,冲着领头一个头发花白却筋骨结实的老汉喊道

“这一船,可是首送大名府官仓的‘金薯’种!大长公主殿下亲批的!磕碰坏了,咱可担待不起!”

被称作老王头的老汉抹了把汗,嘿嘿一笑,露出一口豁牙:

“把头放心!俺老王在北边给金人当牛做马修城墙那会儿,都没这么仔细过!这可是咱自己的‘金疙瘩’!”

他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在麻包上拂过,仿佛触碰的不是粗糙的麻袋,而是稀世珍宝。

他原是汴梁城破时被掳去北地的匠户,受尽屈辱,去年才随南归的流民队伍,踏着新修的“神泥”官道,一路乞讨回到故土。

如今,凭着在神机营做短工的经验,竟在这码头谋了份正经活计,管吃住,还有工钱拿。

“啧啧,老王头,你瞅瞅这路!”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脚夫用脚跺了跺脚下平整坚实的碎石路面

“以前这码头,一下雨就成了烂泥塘,车陷进去半截,人累得脱层皮!哪像现在,晴天不扬灰,雨天不沾泥!

听说这‘神泥’路,一首能通到洛阳城?”

“那可不!”

老王头眼中闪着光,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俺听神机营的匠师说过,大长公主殿下亲自督造的‘神泥’大道,要铺遍天下!

让咱老百姓的粮,能顺顺当当运到天边去!”

堤岸下,广袤的田野己是另一番景象。°比?^)奇?中μ文±网!

冬小麦尚未完全返青,但大片新翻的土地己显露出肥沃的黑褐色。

田垄间,一架架结构精妙的“耦犁”在健牛的牵引下轻快地破开土壤,犁铧闪着寒光,翻起深达尺余的泥浪,碎土匀细如沙。

扶犁的农人,脸上不再是往昔的愁苦麻木,而是带着一种专注和希冀。

“二牛抬杠变一牛拉犁,还耕得这么深,省了老鼻子力气了!”

田埂上,一个裹着厚厚棉袄的老农蹲着,手里捧着几个刚从地里挖出的、沾着新鲜泥土的硕大“土芋”。

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那饱满的块茎,笑得满脸褶子都开了花

“去岁俺家那二亩薄沙地,全听了劝农官的话,种了这‘土芋’和‘玉黍’!

好家伙,收的‘土芋’堆得像小山,‘玉黍’棒子金灿灿!交了税,还了旧债,竟还有富余!给婆娘娃儿都扯了新棉布!

这棉袄,暖和!比那破羊皮强百倍!”他拍打着身上厚实的靛蓝色棉袄,声音洪亮,引来周围农人一片附和的笑声。

棉布!这柔软、保暖、远比麻葛舒适、又比丝绸廉价的新布料,正悄然改变着大宋子民的穿着。

汴梁城内新开的“惠民织造坊”日夜不息,改良后的水力大纺车隆隆作响,雪白的棉线如同瀑布般倾泻而出。

坊外,总排着长长的队伍,多是些眼含热泪的妇人。

她们中不少是当年从北地南归的宗女、官眷,曾经历过牵羊礼的奇耻大辱,在流亡中受尽冻馁。

如今,能用自己的双手,在这温暖的织坊里纺纱织布,换得一份足以养活自己和孩子的体面工钱。

摸着那柔软厚实的棉布,仿佛抚平了过往岁月刻在身上的寒霜。

驿站。不再是昔日破败的几间土屋。

灰白色的“神泥”筑起了规整的院墙和高大的门楼,门前竖着醒目的木牌:

“大宋邮政递运司——汴梁东驿”。院内马厩宽敞整洁,槽头食水充足。驿卒们身着统一的靛青色棉布号衣,精神抖擞。

“《农桑快报》!新一期的《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