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第25章完结
光绪学习的课程和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培养一个皇帝的要求设计的。′墈/书′君~ ?最`芯-彰¢踕~庚·薪,哙¨他的老师如翁同 、夏同善都是通过科举正途而博取功名的文职官员,是典型的旧式学者,虽然具备很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修养,却对世界大势、近代文明知之甚少。李鸿章就曾嘲笑翁同 :“目不观西籍,但知善奔走东华门耳。”明治的老师大多有过留洋经历,文武兼备,不但有像平田铁胤这样的国学大师,还有加腾弘之、西村茂树这样学贯中西的启蒙大师,使明治不但学习了传统政治伦理,而且对西方近代思想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都多有涉猎,具有雄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精神。
§拽着自己头发飞翔的光绪
然而,民族有民族的性格,国家有国家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成员通过一种公共文化和民族意识联系、凝聚到一起。这种代表国民精神内核的文化一旦形成,无论好坏都难以改变。对于中国这样古老的传统国家,尤其如此。作为旁观者的美国人对此有着深刻的洞悉。同样是《纽约时报》,早在报道光绪学英语的十六年前,即1876年2月20日发表的一则述评,就一剑穿心地揭示了老大帝国的症结所在:《 “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k?u?x*i-n?g~y!y¨.·c\o+m^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欧洲人如何看待“四书”、“五经”,但它确实“比我们的基督教教义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在统治人的思想方面更加享有绝对的权威。”在四书五经的禁锢压制之下,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和愚民政策,压制个性,抵制创新,在沉重的精神枷锁下,中国人思想日益狭隘,死气沉沉,丧失了开拓进取精神。美国人不禁感叹道:
正文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4)
2010-3-19 9:46:05 本章字数:1170
在人类智力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教条、最刻板的人。个人如此,整个民族更是如此:冷漠、很难脱出既有的条条框框、缺乏进取心,厌恶一切创新和改革,汉民族的这种特性就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深入骨髓的。实在不应该是这样啊!
当时全国通晓西学、锐意变法的人少得可怜。_兰¨兰.蚊.血. !冕~费?悦!渎!据严复估计维新党与守旧党是一与千之比,“且此党之中,实能见西法所以然之故,而无所为而为者,不过数人。”至于广大群众,“知时事之危急者万无一焉,知其危急而欲思所以图维之者,亿兆无一焉。”即使号称全国“最有朝气”的湖南省,顽固势力也相当强大,更何况其他各省。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光绪和清朝历代皇帝一样,骨子里十分推崇僵化呆板的程朱理学,把朱子之道视作无所不能的“圣贤之学”。他尽管对中西学都颇有兴趣,但是紫禁城的高大宫墙,使光绪与世隔绝;毓庆宫的传统说教,使光绪头脑僵化。正如德龄所分析的那样,在皇宫里头,“永远不会有聪明的人。即使有,只要进去经过三五年,也会变得愚蠢起来。”他没有机会像彼得大帝那样出国游历,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外国的长处。正因为他长期脱离实际,轻视实践,所以在面对风云激荡、瞬息万变的时代,他几乎难以嗅到这种大变动的气息,因此在他早期思想中尽管有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却存在根本性的局限。他不但对于西学的认识了解仅止于表层,而在复杂尖锐的政治斗争中,在和慈禧的较量中也往往束手无策,处处被动挨打。
当中国人躲在世界的背后,对照陌生的影像胆怯地打量自己时,日本人已在历史的镜框前,勇敢地修整着自身的形象。在接受近代先进思潮的道路上,中日两国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龟兔赛跑。
其实,封闭落后并不只是大清国的专利。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与外部的交往有限,都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观和世界观。清初来华的法国传教士李明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写道:“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不是自称具有才智,在这方面,最野蛮的人也自以为高过最文明的人。好望角的居民……也把欧洲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