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第22章完结
光绪长年面对慈禧冷若冰霜的面孔,咄咄逼人的训斥,面对刻薄寡恩的宫廷禁院,没有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变得抑郁多病,优柔寡断,更失去了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独断乾坤的尊严和君临天下的霸气。!0*0-暁?税\蛧¨ +首¢发^亲政后的光绪帝,目睹国家的巨变,忧国伤时,也想有所建树。尤其是甲午战争,对光绪帝来说是一场恶梦,使他蒙受奇耻大辱,他不甘做傀儡皇帝,更不堪设想做亡国之君。熟悉光绪帝的德龄女士,对甲午战争后光绪帝的心境有这样的记载:“光绪为想挽救他的国家,使他在国际上得到一个较好的地位。至少是他心里所想往的那种地位,几乎连饮食睡眠也忘掉了,他恨不能立刻就使他的国家一跃而为世界上的一等强国。”应该说,变法给光绪提供了一个情绪的突破口--只有变法,才能在公私两方面给光绪提供反叛慈禧的契机,使他站在道德和公理的制高点上与慈禧一决高下。但是长期养成的懦弱性格,使光绪遇事畏缩,“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梁启超:《戊戌变政记》),他根本没有胆量与实力去和慈禧对抗。.k¨a*n′s~h¨u+q+u′n?.¢c,o?m/
美国人查尔斯·约翰斯顿在《中国的危机》中这样描绘光绪:
光绪皇帝身材瘦小,身体虚弱,看上去几乎像个孩子。他的眼睛大而忧郁,面部微呈橄榄色。他的表情透着随和,更多是表明了梦想而不是将梦想付诸行动的力量。蒙古部落的后裔中有这么空灵的一个人是很奇怪的。不过光绪皇帝也许可以被当做运气不佳的东方圣人的典型。
每当在养心殿召见群臣时,光绪犹如在玻璃房子里办公,虽然正襟危坐,但身后慈禧太后的目光却令他如芒在背,凡事必须由“亲爸爸”定夺,连在挑选皇后这样的事情上也不敢擅作主张,只能作一个唯唯诺诺的“儿臣”。对光绪颇有好感的维新人士张元济在变法期间应召去见光绪,说光绪语气极温和,而面貌“殊欠刚健。”其实,光绪的性格更是“殊欠刚健”。待到戊戌激变,大事临头,光绪手足无措,任人宰割。苏继祖在《清廷戊戌朝变记》中这样记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惨遭痛斥的场面--
正文 羊奶驯化与狼奶哺育(4)
2010-3-19 9:45:56 本章字数:769
1898年9月21日,慈禧亲自指挥镇压了变法,狠毒地杖毙了光绪身边的两位亲信太监,把奕勖等亲王大臣召集至大殿,令光绪跪于案旁,并置一竹杖于案前,气氛威严,杀气腾腾。?我′得_书.城. \勉-肺.阅~犊?慈禧对跪在面前的光绪厉声斥骂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任,汝何敢任意不用!乃意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刑。何物康有为,能胜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一言九鼎的帝王,瞬间堕落为亡国败家的祸首,光绪连大气也不敢出。慈禧余怒未消,继续指斥:“变法祖法,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试问汝祖宗重,康有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愦至此?”光绪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表现出的软弱真令人揪心,他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取康有为之法也。”可怜情状,跃然纸上。
对于光绪复杂的性格成因,张宏杰先生在《光绪:被“帝王教育”败坏的人》一文中分析得颇为透彻。他认为,按照传统的政治设计,中国的帝王必须是由超人的意志和道德感组合起来的完人,因为中国这架庞大无比的政治机器必须要依靠皇帝一人只手操纵。过高的标准以及严苛的环境使光绪从小成为最容易体会到挫败感的孩子。圣王教育使他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信条是要么最好,要么干脆最坏。要么倾尽全力,做得尽善尽美;要么破罐破摔,逃避现实。有时候,他把自己的意志水平调动到极高的程度,一丝不苛地“学做圣人”,表现得非常振作进取。然而由于先天缺乏刚毅气质,他难以长时间地克制自己。他的行为中透显出冲动与鲁莽,他的意志又缺乏韧性与耐力。一旦受挫,他又会对自己极度失望,陷入长期的萎靡不振状态。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