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第15章完结

正文 世界舞台上的外交表演(5)

2010-3-19 9:45:32 本章字数:1231

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在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愤愤难平地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芯·完,夲!鉮*占. ,首!发.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这不是李鸿章的牢骚之词,而正是当时清廷上下的真实写照。

李鸿章办洋务企事业,上受制于腐败之清廷,中受制于保守之同僚,下受制于愚昧之国人,进展十分困难。几乎每倡一议,行一事,顽固派都要信口雌黄,横加阻挠。对于李鸿章近代化思想总纲的《筹议海防析》,“廷臣会议,不置可否”,连较为开明的文样也认为是危言耸听,因而“目笑存之”,不仅无人赞同,反而有人“痛诋”;轮船招商局开设之初,作为竞争对手的“西人尚无异问,华偏增多口”。~餿.嗖_暁?税?惘? ·首+发·勉强开办之后,不是派员查账找岔,便是敲诈勒索,弄得李鸿章等人穷于应付;一旦地方开设工厂,不是“地方官帅禁用洋法”,便是愚昧的士绅百姓以为机器响声太大,烟囱有伤风水,男女同工败坏人伦。“继昌隆”缫丝厂便因此被逼迁澳门。最典型的莫过于兴修铁路的争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李鸿章便有此提议,但“闻者莫不咋舌”,顽固派“举朝狂吠”,大谈什么治国之道在于“己人心”,“尚礼仪”,“何必日利”,什么修铁路会损地脉,“使山之神不得安宁”,有些则干脆肆口谩骂“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也”,“肥己进身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也”等(《洋务运动资料》,六,137页)。这样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偌大的中国只建了百十公里的铁路,而小小的日本,同样的时间内,修筑了三千英里。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悠悠之口,众论一辞。\k*s^w/x.s,w?.`c.o/m~李鸿章常常感慨种种计划“终不得放手为之”,“其功效茫如捕风”,心境日益懈怠悲凉。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扑腾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也窝囊了一辈子!而他的孤立无援,也与清廷之中无人能主持大计密切相关。同光年间,慈禧挟小皇帝临朝,无识无才,竭尽操纵、驾驭之能事。李鸿章虽位列阁首、人称“相国”,不过是虚衔。他从未进入军机处,一直处于“外臣”的地位,朝廷重权始终掌握在皇室亲贵手中,令他常有力难从心之感慨。那拉氏虽然善玩权术,却不知兵机,不察政理,瞎马临池,昏庸苟且,以雄才大略自视甚高的曾李师徒,却不得不拜倒在她的足下,受其颐指气使,瞎乱指挥,其胸中幽怨不平之气,自可想见。难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为李鸿章悲叹不已:“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鸿章听了,只好“默然”。

当时清政府“雇佣”的英国雇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堪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悲哉李中堂,惜哉李中堂!

正文 章序

2010-3-19 9:45:34 本章字数:738

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二十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维多利亚女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