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46章完结

第4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正说明朝十六臣第46章完结

经过此事之后,孙承宗逐渐倚重袁崇焕,而驳回了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建城池的建议。-g/g~d\b?o,o?k¨.!c!o*m\后来,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就说:“在晋之谋,原未可厚非。惟弃地设守,终非善策,宜不为新进有为者所喜。”王在晋的建议,老成持重,考虑到国家的财力、兵力,认为如果在关外设守,万一有变,山海关将不得不开关接纳逃兵,这样的形势就很危险。但是,袁崇焕无疑更具一腔血气之勇。袁崇焕常常说:“我不惜身命。”王在晋就会反驳道:“个人身家性命与国家的封疆,孰轻孰重?”看来,袁崇焕与王世晋的分歧,根本是在于两人的价值观不同。不过,从当时明廷与后金的军事力量对比来说,明方弃辽河以西大片土地不守而专守山海关,无疑是示弱于人,并且放弃了在辽西角逐的机会,只会越走越被动。袁崇焕所主张的守宁远之策,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他本人付诸实施,确是收有七八年间京师不受威胁之效。这也证明了袁崇焕的建议有切实可行的地方。

当然,袁崇焕的个人性格对他和旁人之间的分歧来说,是有弊无利。!嗖^餿¢暁*税*蛧¢ `埂_辛?罪`全.作为监军的袁崇焕,在执法上非常严厉。有一次,袁崇焕核实军队人数,发现有虚报的情况,立即处死了一个校官。这事引起孙承宗大怒,孙承宗说:“监军难道有权力擅杀吗?”袁崇焕向孙承宗顿首谢罪,才算了结此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崇焕的性格中自负的一面。随着袁崇焕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越来越大,这种自负的性格会可能膨胀成为自大和专擅。后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似乎也是某种必然。

------------

孤城抗强敌(1)

------------

袁崇焕的关外军事生涯如此顺利,与孙承宗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高阳)人。他年轻时,与袁崇焕一样喜欢与老兵老将探讨边关形势,也熟知边事。他是明代后期最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大臣之一,曾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两次以大学士身份督师关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萧一山先生说他才略不亚于熊廷弼,但器量却超过了后者。·求^书?帮* ~埂*辛′罪¢哙′天启二年到五年(1622—1625),孙承宗第一次以大学士身份督师,使关外防务得到大规模的拓展。在他的布置下,明朝修复城堡数十座,练兵十一万,裁汰冗军一万七千人,造甲胄,修器械,开屯田,使明廷的统治在辽东地区得到部分恢复。同一时段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一意建都沈阳,面对由孙承宗组织起来的无懈可击的防务,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近四年间双方没有发生战事。然而,天启五年孙承宗被高第取代,引发了尽撤关外诸城之举,这使得袁崇焕不得不孤城抗敌,而退敌之功也成就了袁崇焕在天启末年节制关内、关外军事的威权。

一、宁远布防。这一阶段的袁崇焕,专注于宁远城的防守部署。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决定派兵守宁远,命袁崇焕、满桂同往镇守。袁崇焕到宁远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筑城。此前,孙承宗曾经派祖大寿去筑城。祖大寿凭个人的直觉,认为朝廷不会长期驻守宁远,所以城建了十分之一就停下了。袁崇焕到宁远之后,定下城墙的规制:高三丈二尺,宽三丈,上二丈四尺,城墙上的防护矮墙高六尺。他命令祖大寿、高见、贺谦分督修城的任务。

天启四年,宁远城修建完毕,“遂为关外重镇”。袁崇焕与满桂的合作,最初还算是比较相得。满桂是一员良将,而袁崇焕勤于职事,誓与此城共存亡,又“善抚将士”,二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将士们也乐意效命。因此,大环境的相对宁静,以及宁远城防务的严密,使天启年间的宁远城不但成为关外的重镇,而且是关外一个重要的贸易集散地、移民定居点。据《明史》记载,这时的宁远城“商旅辐辏(còu),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袁崇焕对于宁远的防务,可谓是尽心尽力。他的父亲死了,他夺情视事,不离职守。夺情,就是奉旨不回乡为父守制。这在明代历史中出现过多次,但屡次都遭到言官的弹劾。例如成化年间大学士李贤、万历初年大学士张居正,都曾因夺情遭到当时舆论的抨击。袁崇焕夺情视事,由于他是负责前线防务,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